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生部2006年11月1日印发《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以规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推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规范》包括机构、人员、职责,钉螺调查、钉螺控制、人群病情调查、人群化疗、晚期病人调查与救治、家畜查治和管理、健康教育、危险因素控制、疫情监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信息管理、督导与考核等章,并附有《钉螺调查技术规范》、《药物灭螺技术规范》、《血吸虫病查病技术规范》、《血吸虫病人群化疗技术规范》、《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技术规范》、《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相似文献   

2.
一、行政法规 1.《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要点: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机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分类管理、联防联控;明确政府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政策,加大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力度。 2.《国务院关于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武军 《江淮法治》2008,(3):34-34
刚刚过去的2007年,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群众的心底充满了喜悦和感激。这一年,面对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和扩散的严峻形势,和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督促县政府扎实开展血防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一年,全县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硕果累累:消灭钉螺面积4.58万平方米,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0%以上。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已经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六年四月一日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害人精……提起血吸虫,人们往往痛恨至极。血吸虫究竟危害有多大,让疫区百姓如此深恶痛绝?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防治血吸虫病又有何特殊意义?记者日前采访了血防专家、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世清。“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钉螺传播,人畜粪便是最大传染源。在疫区集中的平原和湖区,农村传统的耕牛犁地、家畜散养和水上作业方式,致使人畜频繁接触疫水后反复感染,血吸虫病传播得也较快。”张世清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有效手段从源头上控制传播,我国血吸…  相似文献   

8.
《中国卫生法制》2013,(2):51-51
为预防控制性病的传播流行,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卫生部对1991年实施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办法》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性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艾 滋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 病。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捍卫 公共卫生,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签署第457号国务院令,颁布《艾滋 病防治条例》。该条例共七章六 四条, 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 一、首先,《艾滋病防治条例》的 出台意义,大。 遏制艾滋病的蔓延,需要做各方面 的工作,科学的、医学的、公共卫生的、 社会的、心理的、伦理的、宗教的、法 律的等诸多方面,但其中最为关键和首 要的是要进行法律改革。 2002年,在法律学者李循的报告中 指出,妨碍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或者 相互矛盾有200多处。全部修改必然需 要付出…  相似文献   

10.
氯硝柳胺(Niclosamide)主要用于杀灭钉螺,其效果是传统灭螺药五氯酚钠的5~8倍,该药物对人、畜及植物的毒性较小,具有高效、低毒、污染少等显著优点。它是1972年以来WHO唯一保留推荐使用的灭螺药,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允许使用的化学灭螺药。氯硝柳胺对鱼类有剧毒,因此利用氯硝柳胺对鱼塘实施投毒的案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于2011年3月30日经河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于6月1日起施行。这部条例的重新制定对于我省的科技进步工作起将到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这部条例的重新制定,在具体工作中,有三点感受。  相似文献   

12.
《商务与法律》2006,(5):26-27
2006年8月30日国务院第14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界定了海洋工程的定义和范围,强调国家实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围填海工程必须举行听证会;加强对海洋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该条例根据1999年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定,并主要建立和完善了以下制度:(1)完善了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2)规定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制度;(3)补充了对不同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特别管制措施;(4)加强了对使用期满需要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海洋工程的监管。加强对海洋工程试运行或者正式投入运行后排污行为的监管,是防治其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抗击非典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关键是要坚持依法防治。5月12日,卫生部发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这标志着非典防治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下称《条例》)是非典防治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为非典防治工作奠  相似文献   

14.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1月28日以国务院第254号令发布的《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9年3月1日起施行。我代表卫生部就《条例》的宣传、贯彻讲几点意见。一、《条例》是《传染病防治法》的配套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依法管理检疫传染病,防止因交通工具造成检疫传染病传播、扩散将起到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传染病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依然存在,防治任务十分艰  相似文献   

15.
潘志贤 《政府法制》2009,(10):17-17
4月3日从河南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是在国家颁布《就业促进法》以后,全国第一个针对就业工作出台的地方性法规。  相似文献   

16.
商珊珊 《江淮法治》2012,(13):40-41
我省作为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约40万。6月15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三十八条。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民族工作.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开始施行《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条例从酝酿到出台,因将舆论监督和行政问责纳入其中,从以往的文件支持转到立法保障,从而备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14,(7):M0002-M0002
5月27日至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陕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草案)》等法规案和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进展情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三个政府专项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陕西省标准化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陕西省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安排及省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定及有关人事任免案。  相似文献   

19.
2003年5月9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一条例为当前我们防治“非典”工作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法律工具。全国卫生系统应当认真学习条例,以条例为依据,争取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20.
周密 《江淮法治》2010,(19):34-35
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当前我省正值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条例对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它的出台,必将为加强我省环保工作,推动解决我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