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建设却在不断滑坡,公共领域的不文明行为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现代的人们缺乏公共精神所致.公共领域是培养公共精神的土壤,公共精神的培养对现代文明的建立、公民社会的构建、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怡 《党史文苑》2009,(12):63-64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的发扬,而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关键,对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长足而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的发扬,而在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关键,对于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长足而有力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因此,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培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精神的价值与化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精神是解读现代社会发展程度的深层判据,是公共危机有效治理的关键因素。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宽容和妥协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公共危机治理效能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公民精神的化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甩,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正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提高公民素质,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公共精神——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行政的现代公共精神基本体现在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责任精神、参与精神六个方面。现阶段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精神的现实路径包括:传统公共精神资源的批判性反思与传承;公民美德的教育和行政人员公共精神的重点培育;公民社会的构建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发展;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推动“善政”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公民精神的乏弱,具体表现为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提高公民素质,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策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政策过程的必要程序,其前提是公民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知以及公共精神的培养。公民教育有助于加强公民的时代适应性、社会责任感、基本技能训练、公民关系的和谐度以及参与式公民文化的营造,因此包含着公民参与的意蕴,进而成为建构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转型期中国尚不成熟的公民教育不足以推动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的建构,如固有文化的模式、教育形式欠多元化、教育内容过于虚化以及公民缺乏主流的信仰;需要通过权利意识的培养、公民演说能力提升、公共精神植入等层面推进和完善未来的公民教育,使公民在拥有政策参与机会的同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民意性。  相似文献   

9.
刘国栋 《学习月刊》2011,(24):121-122
公民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公共领域的主体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众构成,而克服臣民意识,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共领域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谭莉莉 《探索》2002,(4):52-55
公民社会理论在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展,几乎形成为一股全球性的“公民社会思潮”,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公共精神在公民社会中的孕育发展为起点,探讨了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以公共精神为基本理念的公共行政应谊实现的几个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龙志芳  尹学朋 《理论研究》2010,(5):26-27,34
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公共伦理建设方面也是如此.这突出表现在:大力倡导市场诚信;政务公开、关心弱势群体;公民意识带动公民监督;非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浙商慈善带动平民慈善.由此构建的公共伦理精神给人三点启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制度伦理来促进公共伦理;媒体的引导与监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也大量存在.其原因在于经济潮流带来的错误导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会成员普遍缺乏规则意识等.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就要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新风尚.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表现为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融入和体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促进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和参与.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它不仅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而且成为公共精神重塑与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潘军训 《世纪桥》2011,(23):88-89
公共精神的强弱不仅构造着社会关系网络间的信任,而且也影响着民主政治发展。而我国公民主体意识缺乏、公共意识淡薄、公共责任缺失等将阻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就要求发展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以此来培植和促进公民的参与、合作、团结、责任等精神,从而不断累积民主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初步酝酿到明确提出再到发展完善三个阶段,从可持续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代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迈向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树立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和法规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科技创新;树立生态化的消费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国际生态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肖露 《当代贵州》2008,(6):16-17
冰雪折射出现代公民意识的可喜觉醒。而对灾害,人们自发伸出双手,温暖彼此,成为党和政府主导的抗灾救灾行动的有益补充。同时,灾害客观上进行了一次活生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以此为契机,更加重视对包括生态文明意识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弘扬与引导,我们将化害为利,从这场灾害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国现代化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我国社会大力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缺失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也大量存在。其原因在于经济潮流带来的错误导向、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社会成员普遍缺乏规则意识等。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就要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新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