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旭 《学理论》2013,(20):34-35
《管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可分为生产伦理思想、交换伦理思想、分配伦理思想以及消费伦理思想四个部分。在生产伦理思想方面,《管子》提出了以农业生产作为民生之本、富国之本与霸王事业之本的思想。在交换伦理思想方面,《管子》认为应该以"市"为"准",交换互利。在分配伦理思想方面,《管子》指出应"取于民有度"",不夺民财"。最后,在消费伦理思想方面,《管子》认为应该节俭与侈靡并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空间的认识李海,张仁士一、两种不同的空间定义在我国古籍中,最早提出空间概念的是《管子·宙合》篇。“合”字作为名词指今天的盒子,《正韵》曰:“合子,盛物器。”从合子的四方形结构,形象地比喻四方上下谓“六合”,一般概括为空间。《墨经》中则将空间...  相似文献   

3.
戴柏茂 《各界》2013,(11):65-66
管仲(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作为齐国的宰相,他辅佐齐桓公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后人将其言行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内容极丰,尤以经济论述见长,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我国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一般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伦理学说对道德教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当前包括行政道德建设在内,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贫则背善”“民富乃可教”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富民是道德教化的基础。颜渊认为,“鸟穷则啄”,“人穷则诈”。①孔子在回答学生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的问题时,就说应“教之”。②《管子·牧民》则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吸取了《文子·上礼》中关于“有余则让,不足则争”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于亲戚;穰岁(食丰收)之秋,召集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  相似文献   

5.
《管子》不仅是一部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的重要论著,而且是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管子》从三个方面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尚水思想:一是"哲学之水";二是"修身之水";三是"治国之水"。《管子》尚水思想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有时历 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人们 的思想,包括经济思想,古今之间也常有沟通之处。当代的许多摩登理论,往往可以从二百年以前乃至两千年以前的思想中找到它们的雏形。早期的许多理论,当它们同当代的思想和方法接通时,往往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托名于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管子》,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较多涉及经济问题的著作,其中“权修”一章,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管子的这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崇 《学理论》2015,(8):8-9
《管子》作为一部了解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思想史的必读书目,对国家政治和军事情报工作有很详尽的论述,体现的情报分析思想是对孙子情报分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情报分析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治国理政、对外用兵的成败;要用全面、先知、深析的原则来要求情报分析工作;要收集涵盖广泛、翔实具体的情报分析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城市?恐怕连许多城里人也难以一下子答得上来。 其实,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城市的详细解释。我国古代的“城”和“市”并不是一个概念。关于“城”,《管子》曰:“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古今注》曰:“城,盛也,盛受国都也。”早期的“城”只是一个由环墙围起来的城堡,其职能主要是为了防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关于“市”  相似文献   

9.
陈柳钦 《民主》2007,(7):5-7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突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相似文献   

10.
一、《管子》对德的基本认识。《管子》对德的认识有四种基本含义。 (1)德与道是无别的 ,人掌握了“理” ,就可以得道 ,就是有德。道的本性是虚无无形 ,秉承道的本性。《管子》进一步认为 :“化育万物之谓德”。 (2 )德的载体为人身 ,为人之行为。因而德是人的内在东西 ,表现于人的行为中 ,与我们今日的品德相近。因而《管子》强调修身 ,更强调修心 ,要求“无以物乱官 ,无以官乱心 ,此之谓内德”。这种内德隐含了人对万事万物 (包括对人的感官 )的一种客观态度和崇高智慧。 (3)德是实践和认识的重要环节。道生天地 ,德出贤人 ,道生德 ,德生…  相似文献   

11.
张金梅 《学理论》2009,(23):76-78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读经”方式——“依经立论,借石攻玉”。所谓“依经立论”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所谓“借石攻玉”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教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是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是安民利民。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26 年)。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  相似文献   

14.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这是黄帝的“阴经之法,夜行之道”。(《冠子·武灵王》,夜行,指暗中行事)几千年来,这个主张以谋为本、以智胜敌、和平演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而胜”战略思想,一直被我国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所推崇。春秋时齐桓公的名相管仲(公元前685年—前645年)就是一个善于使用和平演变、“不战而胜”战略的高手。他一再主张,高明的将帅看重的应该是“谋攻”,最高明的战略应该是“不战”,其次才是一战而胜。他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幼官》)。管子的“不战而胜”战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宋春梅 《学理论》2013,(3):36-37
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思想,产生于诸子百家分野之前,并对后来诸子百家的理论建树产生过影响。管子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大多为诸子所称道。他的管理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因其高超的智慧,至今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管子》涉及经济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论述之具体,堪称经济管理方面极具价值的一部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策略思想,无意中开创了“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者》)的先河,对后人领导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研究老子的策略思想和策略艺术,对于发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古为今用,进一步提高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不无价值。 老子的策略思想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在“无为而无不为”,“以静制动”,“以虚代实”,“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退为进”,“以后取先”,“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老子的“柔弱”“不争”的策略艺  相似文献   

17.
王东  郭丽兰 《理论视野》2008,(8):10-12,1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足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是《宣言》的逻辑主线,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决裂,两个必然”才是《宣言》的思想精髓,有的学者则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宣言》的核心观点。上述几种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只是从某个方面或角度对《宣言》进行理论阐释,没有充分挖掘《宣言》中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对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提高干部素质一方面是现职干部的学习提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做到“任人唯贤”。 一、“任人唯贤”思想的历史发展 “任人唯贤”,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过不少论述。《论语、子路》中记载了孔子提出“举贤才”的主张。《荀子、王制》篇中讲“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儒家称赞贤人是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一脉清泉,源远流长,清净明澈,在今天,仍然极富教育意义,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中国政研会副会长李洪峰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人物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梳理。本刊从本期始,特开设《李洪峰谈古代廉政思想》专栏,敬请读者关注。廉政,在国家层面,是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对官员个人则是一种从政品质和风范。廉政的思想观念,伴随公权的产生而产生;其相对固定和系统化,是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廉政思想集中表现为八个基本理念,即:民本、德治、任贤、治吏、法治、勤政、节用、教化。本期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