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重视对美育的研究。可有人认为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毫无关系,在他们看来,美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或美术教育,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习文件、分组讨论或严肃的谈话。这不仅仅是对美育的误解,而且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片面理解。其实,美育是贯穿于人生各个时期最长、渗透于社会生活领域最广的一种非常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美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教育美育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对教育美育及其实践途径作一分析,以求从美育创造力的培养,趣味教育、教育活动形式美、教育作品美、师表美等相结合的途径来推行教育美育.  相似文献   

3.
唐亚 《各界》2009,18(7)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所以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审美在移风易俗,美化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寓善于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宁海中学“通俗音乐与青少年”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时空与动态的社会环境的日益重叠,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变迁剧烈的社会环境的挑战。通俗音乐尤其是港台通俗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构成影响大陆学校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10月,笔者在南京市鼓楼区宁海中学,开展了以“通俗音乐与青少年”为主题的调查,目的是了解通俗音乐对青少年影响的程度,积累材料,思考教育的对策。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班会讨论两种方式,涉及该校初一、高一两个新生班共104名同学(初104班55人,高103班49  相似文献   

5.
在80年代,年轻一代中艺术欣赏水平下降、不道德行为较为普遍。教育界专家们说,这与缺乏起码的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 人的审美能力的形成,取决于美育的直接参与。作为美育主要内容和途径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通常以开设音乐、美术课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表达美的才能,进而对他们身  相似文献   

6.
<正>美育是培育人们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常通过音乐、美术、书法、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载体进行。德育是培养人们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引领和激励作用。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组织、家庭层面道德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构建完善的社会道德体系,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培育健全人格、助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音乐美育仅仅局限于专业艺术院系,而对于许多综合性的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来说,音乐美育常常游离于主干课程之外,而没有在所有大学生中进行普及,导致大学生音乐美育在整个大学生培养体系中成为了缺失的一环。而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也不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总体要求。因此,重新审视普及音乐美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理清具体的实施途径,多管齐下,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任慰宏 《慈善》2019,(1):18-18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是孩子们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在我们实验小学的音乐课上如何进行'慈善教育'渗透,让孩子们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受到爱的熏陶。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落实:一是课内渗透;二是课外拓展。一、课内渗透课内渗透指的是在课堂上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和注重...  相似文献   

9.
孟庆铂  刘萍 《学理论》2009,(10):89-90
青少年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类型,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介绍。旨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矫正其犯罪心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命美育就是把"生命美学"的理论运用到审美教育中,是生命美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生命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部分,重在引导个体认识并实现自身生命的审美价值.结合"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带来的种种问题论述了生命美育产生的哲学、社会基础,并由此提出生命美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还根据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生命美育应包涵的方面及过程,认为生命美育应包涵生命体难、生命智慧、生命与艺术、自然的关系以及诗化生命.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美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作这样的解释:“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功能在于怡情悦性,潜移默化地塑造灵魂,以至于移风易俗,是改造罪犯的必要教育手段。 美育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罪犯,达到教育的目的;情感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激发罪犯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陶冶罪犯的性情,改变他们消极的心理;愉悦性,美育所采取的形式是自由的,没有丝毫的强制性,凭借美的事物本身的魅力吸引罪犯,改造罪犯;深远性,美育是用美的事物熏陶罪犯的灵魂,在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引起心理的转化,改造效果是明显的,影响是深远的。基于美育的这些特点,美育对罪犯的心理矫正有多种重要作用,概括地说,包括:  相似文献   

12.
杨扬 《瞭望》1989,(18)
把美育和现代化联系起来论述,并不是小题大作,也并不是故意把文化人士喜欢的事业推及到更广更大的范围去。现在人们在改革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从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到移风易俗、青少年成材,以及有关文化修养、人际关系体现的思想道德风貌和审美趣味等问题,都更加迫切地把加强美育的客观需求提到人们面前。对这个需求如何回答和对持,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了对现代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3.
谈璐 《学理论》2009,(32):129-130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就音乐鉴别、审美情趣、音乐修养、想象力和歌词等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发展--兼论校外教育的培育角色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乃桂 《青年研究》2002,7(7):29-38
本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1)对青少年发展的思考 ,应用更新的认识 ,即在“家庭—学校—社区”这个三角关系上 ,加入朋辈、校外教育和邻区 (neighborhood)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群体和教育形式 ;( 2 )青少年的价值 ,其实是其父母和“重要他人” (significantothers)的价值的写照 ;( 3 )教育青少年的新的培育方案应以“疏导”为主 ,并在“禁”、“防”、“疏”三法中取得平衡 ;( 4 )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整合部分 ,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培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但校外教育培育角色和功能应随其效能评估的改进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社区民间组织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可发挥的潜在作用,认为发展好社区民间组织有利于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各种需要,为青少年校外教育提供广阔资源,同时缓解社区工作者的压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且有利于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对社区民间组织多样化、改善社区民间组织结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培养美感、提高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潜在性等显著特点。其任务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评鉴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情,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美育是贯穿于人生各个时期、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一种非常灵活、非常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在当前,我们要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不断地建设、加强、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美育,亦即是审美教育,指为了培养人的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审美教育是同文明一起产生的,也可以说,美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本文试以五四运动后,我国  相似文献   

18.
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探索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使青少年全面成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看重知识、轻品德,重高中轻初中的倾向,在初中教育中,多数教育工作者又感到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困难很大,有的甚至束手无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初中生心理特征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影响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缺乏科学认识和引导。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谈焕枝 《学理论》2009,(25):31-32
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强的体系性与指导性,用以指导教育,可发现美育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有着高度的汇通,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的指导作用,就应重视美育对当下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慧萍 《学理论》2014,(12):282-284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其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