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球化、网络科技在给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四个认同"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念;加强中国通史和地方史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构建"开放、平等、互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从教师人才和网络建设两方面构筑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防火墙",是化解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可以尝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加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确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形成科学历史观,同时还增强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理想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苏若雪  李朝阳 《学理论》2014,(15):281-282
引导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发现,大学生在"三个自信"中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坚定大学生的"三个自信",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对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加强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更为特殊和重要。与内地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因其地域、民族、宗教等复杂性,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噪音杂音的干扰更多,理顺民心的难度更大,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遭遇严峻挑战。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有些是内地同样会面临的问题,有些是在边疆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和人才,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建设的需要。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措施如下:做好入党启蒙教育;党员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新大学生党建模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和国情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的需要。当前要加强对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当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新时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性概括和总结,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纲领."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着眼点;"推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出发点;"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稳定隐忧、思想观念陈旧、基层组织涣散、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等问题是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提升民族地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从提高党的执政绩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推动农民政治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完善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保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0)
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因此,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民族心理的客观事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1]  相似文献   

11.
薛茗文 《学理论》2013,(21):26-27
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2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管理是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走向"生活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化实践过程中,选题和立项应坚持"三贴近",实施和管理应坚持"三结合",评估和验收应坚持"三层次"。  相似文献   

14.
周莉 《学理论》2012,(16):272-273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设者,也是我国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当前"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院校在校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著的事业追求,才能努力成才,贡献社会。在民族院校"90后"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好"三个认同"与"三个自信",对于我们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三个认同"是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认同才能自信,认同才有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6)
"微时代"悄然改变网络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扩大教育客体、干扰辨识能力、增加控制难度、提升沟通要求、冲击价值认同等严峻的挑战,结合《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微"话语,树立"微"权威;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争做"微"领袖,组织"微"活动;高校加强监督管理,搭建"微"平台,利用"微"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微"内容,提供"微"载体,创新"微"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是遵循"四个原则",即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发挥"生命线"作用原则、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原则及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用解决实际问题化解思想问题、必须重视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及必须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切入点是贯彻"四个加强",即加强理论学习,以"理"服人;加强示范引导,以"情"感人;加强环境塑造,以"境"塑人;加强舆论宣传,以"势"导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3)
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要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日常化;抓典型选树,注重榜样引领,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用典型示范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人才的成长、而且关系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随着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如何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和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得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如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