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3,(5):49-49
<正>许性起源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似文献   

2.
《侨园》2020,(4)
正姓氏起源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3,(4)
尤姓起源 1.源于芈姓,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为氏.2.出自他族汉化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洁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得姓始祖 聃季.又称冉季载,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驾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机勾结三监,联合阳东方夷族进行反叛.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3,(4):51-51
<正>尤姓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在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尤姓起源1.源于芈姓,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为氏。2.出自他族汉化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8)
正姓氏来源1.源于嬴姓,出自黄帝玄孙大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维吾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之以官职名称为氏。3.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大臣飞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斗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5.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福建泉州清真寺主持夏不鲁·罕丁,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6.源于满族,出自满族罕扎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文化氏。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Z2)
正姓氏来源1.出自姬姓,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堂弟姬渠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2.出自秦、汉之际古百越民族娌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古书中记载的俚族人,主要分布在今茂名地区。3.出自宋朝时期古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僮族,就是壮族,是第二个渊源中古俚族人的—个分支。传说,壮族先民原来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在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2,(7):44
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2出自归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筒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11)
正薛姓起源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3.他姓或他族改姓: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辽西有薛姓,今满、蒙、土家、朝鲜族也有此姓。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薛姓主要活动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地区。秦汉时,薛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山西,西至四川,东临东海,南面长江。三国两晋时,薛姓渡过长江南下,入江西,进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2,(2)
历史来源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4.出自复姓侯氏和荀姓;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6.出自田氏;7.出自子姓;8.出自他族改姓.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2):50
历史来源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4.出自复姓侯氏和荀姓;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6.出自田氏;7.出自子姓;8.出自他族改姓。  相似文献   

11.
, 《侨园》2013,(1)
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5.以封地为姓.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3,(1):49
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2,(10):49
卫姓起源 ①出自姬姓,以封地为氏.据《广韵》、《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少子康叔封于卫(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之朝歌城),秦时灭国,子孙以国为氏.②出自姚姓,以国名为氏.据《郡国志》所载,古有卫国,舜之后裔,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③由郑姓改姓而来.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等所载,汉时卫青,本姓郑,后改为卫姓.④出自他族.《后燕录》载,昌黎卫姓出自东汉时鲜卑人;《后汉书》载,长水卫姓出自东汉时匈奴人;《九国志》载,五代时辽州刺史卫氏为吐谷浑人;今台湾土著、土家、满等民族均有卫姓.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7,(12)
正雷姓起源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2.出自黄帝有臣子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相传黄帝的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雷姓: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满洲阿克占氏,改汉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2,(4):35
寻根溯祖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周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都是从周姓发源的.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周姓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一,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二,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三,东周庄王时,周公姬且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四,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五,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六,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3,(7):53-53
<正>姓氏起源施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9,(7)
正姓氏起源源于姬姓,为黄帝之裔孙吾融之后,属于用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相传黄帝有一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而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到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之子孙遂都用国名为姓,遂成卞氏。出自曹姓,为周文王之第六子叔振铎的支庶子孙卞庄子之后,也属于用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上所记载,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文王第六子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3,(3):45
秦姓起源1.出自赢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赢。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赢姓,称为秦赢。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统一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3,(6):63-63
<正>姓氏起源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便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7,(3)
正姓氏源流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丰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丰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丰侯"。这在史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