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德主刑辅",兼容"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的传承与超越;是对西方法治历程中提出的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民主宪政、司法独立等基本原则的批判与吸纳;是对马列主义法治现所强调的人民民主、人民是法治之主体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高扬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旗帜下,坚持理论继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等一系列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论断,从而构成了习近平法治观的新思想。文章立足于习近平法治观的新思想形成新背景、新内容、新特点和新意义,来揭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法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提法。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我党在法治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陛的伟大成就,同时也经历了坎坷与曲折。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法治观,总结归纳出我党法治观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观点,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和宪法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方略,是党和国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对依法治国理论的研究还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法治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保证法律的实施,推进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难点 (一)党政干部缺乏民主与法治意识、个人专断现象突出。其具体表现是:①某些领导干部在我国民主法治迅猛发展和加速完善的新的政治形势下,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凸显其先进性,其自由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价值意蕴,其平等观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之内在精髓;以儒家优秀传统伦理为价值底蕴体现其民族性,其和谐观以传统和谐思想为文化底蕴,其诚信观以传统诚信思想为价值依托;以现代价值理念为进取方向反映其时代性,其公正观以现代公正伦理为价值借鉴,其法治观以现代法治理念为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6.
李社 《理论与当代》2014,(11):62-64
正古往今来,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神治、人治和法治三种。实践证明,法治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治国理政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治理模式。法治是"众人之治",本身就蕴含着民主精神,可以消除国家治理中可能发生的"偏见"和"腐败",有助于促进和保证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法治是法律之治,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7.
总结改革开放5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表现在科学、民主、法治这三个基本理念的确立上."科学",是指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科学总结和正确运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是指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果民主的制度、形式、手段不完备,就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落实;"法治",是指要切实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完善法治,建设法治国家,要解决好权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治民大于民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文明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叙事的重要构件。在他们看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想化的国家治理观终归是虚幻的"乌托邦",唯有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治理观才是科学的国家治理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治理文明的叙说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治理主体而言,由"人民"代替"特权阶级"来管理国家;二是从治理方式上看,用"法治"来代替"人治";三是就治理目标或旨归来看,由名义上维护国家利益实则保护特权阶级自身利益,转变为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这为当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大厦的出现,都只能构建于现实社会,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实现法治化,也应有其客观基础,实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注重道德的辅佐力量,德法并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多数人利益、体现社会公正的“善法”是法治的法律基础;实现人治观向法治观的转变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在改革开放之初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四川这些出色表现和辉煌成就与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1975年,邓小平对家乡农业的关心为四川农村改革做了重要的准备;在改革起步阶段,邓小平的精心指导并促成四川省委迅速制定出《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简称《十二条》),使四川农村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改革遭遇重重阻力之时,邓小平旗帜鲜明的大力支持,坚定了四川人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月10日,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2004年秋季县级班的43名学员被分成三组,在三个考场进行市委党校主体班教学史上的首次面试。每一位学员都要经过抽签——准备——答辩的过程完成这次考试。正在等待抽签的县级班学员、乌鲁木齐市侨联秘书长依米努尔向我们这样描述了她对这次面试的感受:“回答问题的时候面对着教授、专家和专业人员,心里确实有些紧张,但这也是提高干部口才和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有些同志在单位里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因此这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刚刚结束面试的全班年纪最大的学员、乌鲁木齐市广播电视局助理调研员叶长春一脸轻松地告诉我们:“我特别珍惜这最后来党校学习的机会,平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思想根源,二是没有制定科学的知识分子政策,三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因此,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重视和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作用,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走依靠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只有在以开拓市场为先导的大开发知识创新理念、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综合竞争实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大开发知识创新管理体制、依靠用人机制创新为根本的大开发知识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知识创新能力的工作成绩评价标准、有利于人才充分实施知识创新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推进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知识创新发展思路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才能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江西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是顺应世界经济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发展战略。目前,还存在诸如小生产意识,"左倾"思想观念,官本位及计划经济观念等一些束缚人们的思想障碍。江西要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不断清除思想障碍,树立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网络版权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对网络版权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近年来,侵犯网络版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发展网络版权保护制度,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中寻求一个平衡,这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保护网络版权一要完善网络版权立法,尽快出台《网络版权法》;二要接轨国际规定,维护我国网络版权人利益;三要扶持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我国而言,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着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周新城 《学习论坛》2009,25(10):24-28
思想理论建设是关系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共产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自身必须用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武装起来.这个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重视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当前,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迫切任务.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必须把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思潮结合起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同贯彻"双百"方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必须围绕增强执政能力的要求来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从而把"五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执政能力的增强提供有利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