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司法实践中 ,随着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 ,有些当事人在一审法院对其案件作出裁判后 ,虽然对裁判不服 ,甚至虽然持有能轻易证明该一审裁判确有错误的证据 ,但在法定上诉期内不提出上诉 ,而是等到上诉期间届满之后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对此现象如何认识?笔者拟作简要评析。一、当事人放弃上诉申请抗诉的原因当事人放弃上诉申请抗诉的原因 ,主要有 :1.节省交纳上诉费的经济负担。根据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规定 ,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提出上诉的 ,应在提交上诉状时交纳与一审诉讼费同等数额的上诉费用。而由检察机关提出抗诉 ,既…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我们不时遇到一审裁决后双方当事人同时请求上诉的情况.对此,有的一审法院在移送案卷时,通常按照递交上诉状的时间先后,来确定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如一方当事人先交出上诉状,即作为上诉人,于是办案人员便通知也要求上诉的另一方当事人,要他(她)写答辩状.对此,有的当事人提出了异议,办案人员则解释说:"对方先写了上诉状,你就只好写答辩状了,其实,上诉和答辩也差不多,再说,到了二  相似文献   

3.
二审法院发现当事人上诉的时间已超过了法定的上诉期限应如何处理?编辑同志:我院受理一起二审债务纠纷案件,审理中发现一审送达判决的时间是1995年12月19日,而当事人递交上诉状的时间却为1996年1月13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原...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苏法经1998)173号请示收悉。关于当事人在法定上诉期限内虽表示上诉,但未提交上诉状,人民法院是否按上诉案件受理的问题,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当事人在法定上诉期限内虽表示要上诉,但未递交上诉状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第一审民事和刑事判决书的末尾都要向当事人交待上诉权利和上诉方法: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本判决书的第二天起×日内,向本院提出上诉状及副本×份,上诉于××人民法院。然而,一些当事人因文化素养不高,往往不知往哪里递送上诉状子,笔者几乎每天都能碰到当事人上诉找不到“门”的事。从法院工作方面找原因,似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6.
一审民事判决书的尾部必须载明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限以及上诉法院,即“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法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告知了当事人,尤其是败诉方当事人还有一次申辩的机会。笔者认为,判决书中还应当告知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后有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1.有效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当事人只知道有上诉权,一旦错过上诉期或因无力支付上诉费,只能被迫接受判决,而不知自己尚有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权利,使得其因司法不公而受到的损…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度。诉讼法对上诉、上诉期以及撤回上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的效力、上诉后到二审裁判前这一时间段内一审判决的效力、以及在上诉期内撤回上诉后能否再次上诉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在此仅做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原被告双方为相邻纠纷诉诸法院,一审法院审理后,于2004年6月20日上午定期宣判。被告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拒领判决书,拒签送达回证。审判员告知被告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2004年6月27日,一审法院经办人将判决书、送达回证用挂号信邮寄给被告,被告拒不签收。2004年7月8日(上诉状中所写日期)被告提起上诉。本案的上诉期间应从哪一天开始计算? 段刚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制报》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刊登武效义同志写的关于上诉途径的文章,主张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只写明上诉期限和上诉审法院,而不必写“向本院提出上诉状”,并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如果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公正”,不写明上诉途径,只能造成混乱,实际是鼓励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向刑事案件的被告人送达判决书后,被告不服判决提出上诉,并在法律文书上按丁指印。事过三天,被告又提出对判决没有意见,不上诉了。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上诉既是一项重要的审判制度,也是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只要在法定上诉期内,即使被告接受判决后在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叫上诉案件?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在法定期间,提出请求上一级法院再行审理时,这一阶段的诉讼叫上诉。上诉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能使第一审法院错误的或不公正的判决得到及时纠正,从而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同时也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实行审判监督的一种方法。它的优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  相似文献   

13.
递交上诉状日期与具状日期不一致应制作笔录编辑同志:有些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递交上诉状日期与上诉状具状日期不一致,具状日期在先,递交日期在后。若当事人递交上诉状时,法定上诉期限未届满,当事人与人民法院都对上诉无异议,此时当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若当事人...  相似文献   

14.
<正> 刑事诉讼法中的判决,可以分为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两大类。司法实践中,对于有罪被告人的上诉权一般都比较重视,但是,对于无罪被告人的上诉权则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不给以应有的保障。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有些一审法院在宣告无罪判决时,不向被告人交待上诉的权利,或者在判决书上不写明上诉的期限和法院,有些二审法院在收到被告人的上诉状后,一看是对无罪判决提出上诉,即不予认真审理,甚至不经过审理即直接予以驳回。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为了对无罪判决被告人的上诉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需对诉讼程序中所出现的实体及程序等问题作出诸多决定,如判决、裁定、裁断等。对于上述决定,当事人有的可以立即上诉,有的须待到诉讼结束时才能上诉,有的则无上诉权。凡此种种,即是联邦诉讼程序中的可上诉性(appealability)问题。可上诉性决定了当事人能否对某一案件提起上诉:具有可上诉性的决定,可以上诉;反之则不得上诉。而决定的可上诉性问题,则由一项古老的原则予以支配,这一原则即为终局判决规则。终局判决规则(final judgement rule)是美国上诉程序中颇为重要的一项诉讼规则。一般而言,该规则指的是只有在审理法院的诉讼作出终局判决之时,才可以进行上诉。因此,对于终局判决之前作出的裁决,不能在该裁决作出之时提出上诉。相反,只有在后来对终局判决提出上诉时,才可由上诉法院对此类裁决加以审查。就实质而言,终局判决规则是关于上诉时间的规则。该规则的适用及例外是上诉法院所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诉利益是指当事人在原审法院受到了不利裁判,上诉审法院针对这种不利裁判进行救济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关于上诉利益的识别,在学理上主要有形式不服说、旧实体不服说、新实体不服说和折衷说四种不同的学说,其中第三种学说相对合理,其所主张的基本思路值得肯定。我国上诉立案制度有必要增加上诉利益要件。  相似文献   

17.
依美国的司法制度,案件当事人若不服原审法院判决,可上诉直至最高法院。但并不是每个上诉的案件都能获得最高法院的审理。本文详实地介绍了美国最高法院如何受理上诉,九位大法官如何审理案件和发布判决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洪浩  杨瑞 《法律科学》2007,25(1):121-126
上诉利益是诉之利益在上诉阶段的具体表现.作为上诉被受理的条件,对上诉利益的判定将直接决定着当事人提起的上诉能否得到法院的受理.我国台湾地区及其他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法理均认为,被提起上诉的一审裁判须对上诉人不利益,即上诉人提起上诉应有上诉利益,从而给上诉设置了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上诉的条件,由此造成当事人对上诉权的滥用,其危害甚大.上诉利益标准的确立在我国具有现实必要性,应通过相关制度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能及时获知民事判决书的生效似乎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疑义,因为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表示服判在上诉期内皆不提起上诉,一俟上诉期届满该判决立即生效;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并履行了法律规定的必备手续的,二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事上诉审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玲玲 《中国司法》2006,26(3):89-91
上诉审程序是当事人不服法院已经作出的裁判,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由上级法院对该案再行审理所适用的程序。民事上诉审作为纠错防错的程序装置和过滤机制,在纠正法院裁判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院统一性,保障司法正当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程序价值和意义。一、上诉审的功能民事上诉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美国上诉法院法官戴安.伍德(Dianewood)认为,美国上诉审的功能有以下六项:第一,法律的正确适用;第二,法律的统一适用;第三,法律的演变与阐释;第四,纠正事实错误;第五,巩固司法体系的合法性并加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