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一旦受到挫折被激怒致使情绪急剧发展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激情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志障碍,由此行为丧失理智的控制,变的疯狂,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激情违法犯罪可分为突发型和蓄发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违法犯罪心理受到外界刺激,加上客观环境条件促使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遗憾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如何从实际中帮助大学生消除违法犯罪心理缺少关注和思考,本文围绕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问题,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构建出一套有效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援助系统。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防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含义与特点所谓激情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一种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外界的强烈刺激,行为人处于激情状态,其认识范围变得狭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到抑制,不能对其实施的行为的性质、意义及后果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通常做出不合逻辑、不计后果的行为。日本学者中田修指出,激情犯罪人是“一个人受到外在诱因的刺激,使其正常的性格呈现出麻痹状态,未经思索,即将冲动的感情瞬间化为沸腾的情绪表现出来而犯罪者。”犤1犦激情犯罪在某种程度上是长期受压抑的情感或者需要爆发的结果,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同时,未成年人个体在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免疫力下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中,主要从未成年人个体品德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专家分析 ,我国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的第五次犯罪高峰 ,而这第五次犯罪高峰的特征之一 ,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十分突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 ,必将对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育青少年远离犯罪行为 ,本文试就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作些初步探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严重 ?原因尽管很多 ,但总的看来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主观上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专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合格、有用的人才。然而,在校大学生目前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尽管我国大学生犯罪率一直是很低的,但其涉及范围、性质及危害性与社会其他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思想道德蜕变、心理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学校管理不严等。为此,我们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谈激情犯罪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而难以控制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对当事人有重大意义的突然事件和强烈刺激产生的。在暴怒、绝望、激愤等激情心理状态下实施暴力的犯罪行为,即激情犯罪,在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实践中,是经常遇到的。激情犯罪,有其产生的诱因、犯罪特点  相似文献   

8.
由于激情犯没有畸形心理需要,他们是在激情状态下实施的暂时丧失理智的行为,其犯罪动机存在无意识性,他们往往是没有犯罪前科的偶犯,本来不想对他人予以加害,而是被害人的过错导致了激情犯罪的产生。激情犯罪的行为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和造成的后果懊悔和内疚。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以浙江为个案,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总体态势相对平稳,青少年违法犯罪总量不断增长。报告揭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六大特点,描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六大基本趋势,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控而不止、防而有漏的原因,进而根据社会控制、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理论,提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建设想,并认为这一体系应由组织网络体系、维权保护体系、教育监护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0.
教育缺失     
方平  晓靖 《检察风云》2002,(24):4-11
近年来,从司法机关传递的有关信息来看,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有增多趋势。究其缘由,固然存在多方因素,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因为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导致违法犯罪。这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往往又是心理、人文、情感、挫折教育缺失所造成的。为了从青少年违法犯罪背后寻找深层次原因,更好地强化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层面教育,运用多种手段矫治青少年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本刊记者特对目前教育缺失问题进行了采访调查,并编写这组稿件,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神经学家达马索等人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小的时候有过脑额叶损伤的人,会导致“脑罗盘”功能混乱,难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以致于分不清行为的是非,长大之后容易表现出违法犯罪行为。这种关于犯罪原因的神经病理学观点,为如何对这类犯罪人员量刑和如何教育他们提出了一些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诱因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随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探讨。本文试从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心理的诱因着手深入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女犯兼有女性和普通罪犯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女犯心理的基础。在监管改造的条件下,女犯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心理特征。女犯在服刑中的心理特征是:痛苦心理、恐惧心理、焦躁不安的心理、期望变化的心理、自卑心理。女犯的犯罪心理定势较为牢固,多数人缺乏自我教育的需要,经常产生消极情绪和对抗行为。改造女犯的要点是:搞好入监教育,增强女犯积极改造的动机;注重分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深入进行个别教育,端正改造态度;关注心理健康,促进思想改造。  相似文献   

14.
<正> “标定理论”(labeling theory)又被称为标签理论或贴标签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初期形成的一种解释犯罪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一般的犯罪原因理论不同,标定理论是一种关于在初次违法犯罪之后,为什么还会继续违法犯罪的理论,它把论述的重点放在继发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上,而不太注意违法犯罪的初始原因。标定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继续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金欢欢 《法制与社会》2013,(17):230-231,239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犯罪成因、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当代国内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谈观念腐败     
价值观念是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心理评判。正确的价值观催人积极上进、奉公守法、遵守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而错误的价值观则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甚至进行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 腐败是一种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格格不入的社会不良现象,人人  相似文献   

17.
窝藏、包庇犯罪是法律决不允许的,触犯此条刑律,必然导致行为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但是,为何许多人明知是违法犯罪仍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公民不懂法、不知法,而是感情战胜了理智,亲情战胜了法律。法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本文试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犯罪是指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采实施盗窃、诈骗、破坏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试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正式施行,社区矫正工作有了规范性的法律指引。《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地位呈下降态势 ,他们在生存、生计、机会和权利等方面所面临的弱势境遇 ,客观上诱发了各种消极情绪的积累。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也是社会缺乏公正的体现。弱势地位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窘迫 ,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失衡。而心理的失衡极大地动摇了个体原有的人生观和行为定势 ,为越轨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