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烈士故里     
周逸群同志的家乡——铜仁,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贵州省的文明、卫生城市,素有“仁义之城、黔东明珠”的美誉。铜仁的母亲河——锦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她穿城而过,蜿蜒逶迤,将铜仁勾画成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美丽画卷。相传有一渔人在锦江河底捞起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兰尊铜像,供奉于城中兰江汇流处的跨鳌亭上。由于三人分别为儒家、道家、佛家的代表,均为“仁”者之尊,又因三人为“仁”,铜仁由此而得名。其“仁者天下”的思想铸就了铜仁人“仁义、诚实、博爱”的品质,周逸群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周逸群,原名周立凤。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1919年赴日本留学,1923年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  相似文献   

3.
铜仁红色革命历史是与贺龙、周逸群等人的早期革命活动相联系的,尤其是贺龙率部两次驻军铜仁,六千黔东子弟追随贺龙征战北伐及参加南昌起义。碧江是铜仁红色基因的早期孕育地,这为贺龙率工农红军后来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战略性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4.
周逸群同志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活动家,党的早期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896年出生于铜仁,1931年在湖南贾家凉亭战斗中英勇牺牲。周逸群故居位于铜仁市逸群路12号,故居为两进三合院式带高封火墙院落,总占地面积1165m2,建筑面积493m2。院内房屋皆为悬山顶单檐式木架构木房,以料石为基,青瓦覆盖。为典型黔东民居式样。故居现存大门、中堂、住房、书楼、厨房五座建筑。清道光年间,其祖父周贵渠始建住房和书楼,周逸群在住房出生和结婚。1918年,周逸群亲建正屋(中堂),现开辟为…  相似文献   

5.
周逸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他一往无前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对共产主义理想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国为民具苦心"的高尚情操;坚持实事求是的胆略和创新精神;坚持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与错误思想展开坚决斗争的精神;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周逸群的这些宝贵精神对我们今天提高个人尤其是党员的修养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逸群留日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以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始武装斗争的尝试,接着立足贵州,放眼全国,致力唤醒青年向上精神,提高民众的阶级自觉,将斗争对准帝国主义及中国军阀;并发挥其智慧和才能,以鲜明的立场与强烈的号召力,给贵州和全国青年尤其是贺龙以极大影响,促进了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以周逸群为代表的贵州靑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批官兵而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7.
编辑文集是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忠于原著是编的文集的灵魂。铜仁市党史办编辑的《周逸群文集》,在编辑中的指导思想,文化中的修改、删节等问题是值得商榷的。我的观点的提出,目的是通过与文集,主编探讨,进一步引起读者对《周逸群文集》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通过再现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始末,借清流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表达清初文人对国家治乱兴衰的历史反思。反思导致国家兴亡的原因,反思侯李二人的爱情归宿,反思历史上的忠奸斗争,用心灵来感悟历史,抒发他们深沉的历史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9.
周逸群亲身经历了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思想,并在实践中认识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与三次"左"倾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铜仁历史是铜仁农业逐渐摆脱积贫积弱继而崛起与勃兴的成就史,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的滋润成就了铜仁农业从求量到求质蜕变!一、32年来的铜仁农业史,是一个被不断刷新的历史铜仁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实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吹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角的时候,当我们叩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点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早期军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周逸群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热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周逸群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黔东大地孕育的优秀儿女。他毕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艰苦奋斗,直至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展现了求真进取、求实创新、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周逸群堪称求真进取的表率。他自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立下报国宏愿,舍弃…  相似文献   

12.
南昌起义军南征路线关系着起义军的成败。选择南征路线必须慎之又慎。周逸群在军事参谋团研究决定南征路线之后和南征前的紧急时刻,力排众议,多次地、反复地、甚至冒着"摇动军心"的风险,向中共前委、前敌军委、军事参谋团及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谭平山等提出坚持走吉安大道的诸多理由,并指出走寻邬小路的种种弊端。此建议虽没有被采纳,但从实践的结果证明,从南昌起义最后失败的教训总结,周逸群的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其主张的坚定与成熟以及远见卓识,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智慧与才能,应得到充分的肯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周逸群1924—1927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识周恩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学习军事,实践他抓武装学军事的理想;在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认为只有工农兵联合起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与国民党右派的尖锐斗争中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的心路历程——《从文自传》漫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作家掀起了写“传记文学”的热潮,“别具一格,离奇有趣”的《从文自传》被周作人、老舍等人誉为“最喜欢读的书”。作者以他特有的真诚和坦率,用优美的文字写他20岁以前的生活,讲述他的种种“顽劣”和“美德”,是一部掺合了“诗与真实”的自传,而潜隐在故事里的是“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是个有价值的观照点.其中的使君历来被视为影响主题的决定因素,有人认为他是揭露对象,有人则认为本诗是通过罗敷对他的“面对面斗争”而歌颂她“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甚至有人视为“严肃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文学批判所依据的是作品提供的形象,形象活动的背景是要看的,但不是从史料中寻找脱离形象分析的解释依据.《陌上桑》中的使君,始终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在特定的场合见了特定的美人而惊异并表  相似文献   

16.
周逸群是黔东杰出儿女,是湘鄂西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归结起来,周逸群精神就是"一生交给党"五个字。他执守革命初心,把探索的一生、担当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坚定地、完整地、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  相似文献   

17.
胡仲毓,又名胡海云,1902年6月出生于丹江县城(今雷山县)西门街,是在贵州最早开展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先驱。 1925年初,胡伸毓邀请好友外出寻找革命队伍,结识了周逸群、贺锦斋等。10月,参加贺龙部队。1927年初, 胡仲毓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随贺龙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后随贺锦斋团转战湘、鄂西一带。1928年1月,贺龙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军,胡仲毓任四十九军一师一团团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致公党是一个“侨”字号政党 ,历史上它与海外洪门有着渊源关系。中国致公党从早期的洪门组织到最终成为一个政党的历史转变 ,不仅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国内政治舞台上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背景有关 ,而且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直接加盟 ,从中进一步发挥了关键作用。孙中山先生自 190 4年加入洪门后 ,积极宣传革命 ,帮助致公堂实行了改组 ,并在起草重订《美洲致公总堂八十条公章》中 ,首次鲜明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主张 ,动员洪门兄弟参加辛亥革命 ,使原来以“生存自卫…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确立起来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1930年,毛泽东同志为纠正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严厉地批评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者,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和“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他还指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在其诗歌理论《与元九书》中提倡的“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和为事而作”以讽喻为目的的文学观是其偏执、挑剔、缺乏客观性的文学思维。尽管以政治讽喻为能事,但受其自身的历史局限,他的讽喻缺乏批判价值。另外,他将文学的功用单一化也是中国封建文人受《诗经》被经学化影响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