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学习导报》2009,(8):50-52
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初识先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在台上千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相似文献   

2.
万能求职法     
马登文 《求贤》2010,(2):50-50
若干年前,有一位青年来到美国西部,他想当一名新闻记者,但因人地生疏,无从着手,只好写信去请教报界很有影响的柯里蒙先生。不久,他接到了柯里蒙先生的回信,信中说:“只要你愿意依照我的话去做,我可以在报界为你谋得一席职位。  相似文献   

3.
李辉 《新湘评论》2007,(8):47-48
在当代中国.有哪位艺术家能像黄永玉先生这样如此深情地拥抱故乡?当年那个在凤凰古城沱江边戏水玩耍的小顽童,已然走过80余年时光。然而,任他鬓发花白,岁月老去,他的步履却依旧漫溢着青春。跳跃,腾挪,一次次走进故乡。“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她是你的。”面对故乡,只有用这样的诗句,才能倾吐永恒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正彭明先生逝世已五年多了。2008年3月下旬,张静如先生来电话告诉我,彭先生因胃癌在北医三院已做过手术,现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病房。我记下病房号,第二天就去看他。他精神虽不如过去,但仍谈笑风生。我本以为不久他就会康复,谁知6月27日竟传来噩耗,而我与先生的这一次见面,竟成了永诀。  相似文献   

5.
采访文泸先生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因为,文泸先生工作上曾是我多年的领导,学识上是我的老师,友情上是我的兄长,人格上是我的楷模。我人生一大之幸事就是曾经和文泸先生共事多年。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文风,以及认真做人的方式。近年来每次见他时发现他白发又添了几许,心里便不免作疼(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人的真正尊重)。他在文学和新闻双重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在广大读者中不用说都印象深刻,因此我的采访力求深入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甘孜行     
秦刚 《廉政瞭望》2006,(10):55-55
著名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余世维先生,曾在讲座上谈到这样一件事:每年大年初一,他和妻子都要去寺庙烧香,但他从来不进寺庙,妻子曾问他为什么不进去,他说,我是个“奸商”,没脸去见菩萨。原来,在这之前,他曾经历了一件事情。在德国时,有一次,他在一座教堂前  相似文献   

7.
李秋生 《学习导报》2010,(21):32-33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车,一名女工接待了他。那女工长得很漂亮,车也修得很好,这一切都吸引了洛,他便问:“你喜欢看电影吗?”“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答后说:“好了,先生,您可以开走了。”洛却依依不舍:“小姐,你可以陪我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洛依然不死心地问:“既然你喜欢看电影,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相似文献   

8.
《北京支部生活》2006,(5):66-66
我和爱人是四川人,2002年,我们来到北京打工。因为他怀疑我对他的感情,经常对我打骂,最严重的一次他打伤我胳膊,在医院缝了六针,我提出离婚,他也同意。可听说在哪里登记结婚还要到哪里去离婚,我们回家一次开销比较大,我们能在北京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吗?  相似文献   

9.
正上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期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一次交谈中,张学森先生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得到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千古英雄"的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我们带着一丝疑惑赶紧请张学森先生细说原委。他微微一笑开口道:  相似文献   

10.
张翔 《党员文摘》2006,(4):39-39
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次,去电子商场买手机。还没到手机柜台前,一个小伙子就迎了过来,微笑着问我是不是想买一款手机,我说是。他立刻介绍说他叫海利,可以为我介绍他们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放弃错误主张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日本留学时,杨度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同他辩论过如何救国的方法、道路。在一次孙中山主办的宴会上,杨度曾对孙中山说:“我主张君主立宪,我事成,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我当尽弃自己的主张以助先生。”并举起酒杯,当众立誓:“我失败而先生成功,我当尽力以赴之!”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诺言。辛亥革命后,杨度曾先后支持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但均遭失败。从此,他从错误中清醒过来,放弃君主立宪主张,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受到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刊登有1923…  相似文献   

12.
当我闻讯彭塞同志在川医逝世时,我真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又是无法改变的。以前,彭塞同志也住过医院,我还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次住院的消息我是在他进院几天后知道的,当时,我就想及时去看望他,但又听办公室的同志说:彭老的病目前正在检查确诊,据说比较重,希望我们暂时不要去看望,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和治疗。我想,那就只有等到彭老的病好一些,天气暖和时再去看望,可我没有等到这一天……彭塞同志是1983年到我们单位任领导的,这时他的年龄已60多岁了。从此,我才第一次认识和接触彭塞同志,并有幸在他的领导下从事中共四川地…  相似文献   

13.
大医喻政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2):46-46
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遍游名地,临床各科无所不精。史料记载,他是中医脉学的倡导人。一次,他来到秦国,此时秦武王面上生一肉瘤,很是痛苦,听说扁鹊到了秦国,急忙唤人去请。扁鹊见武王后说:“大王的肉瘤应及时割除,如果不割除必将危及性命。”秦武王点头称是,连忙说:“敝国有名医数人,均不如先生医术,先生之论实在高明,请先生择日医治。”  相似文献   

14.
旺旺 《党建文汇》2008,(4):43-43
我的祖父孙佩苍一生喜爱绘画,曾去法国留学生活过。在法国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徐悲鸿先生,他深知徐悲鸿的绘画天赋。徐悲鸿也赞赏他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识陈永革是在80年代初.那时,我经常去市内各展览场所看书画展出,记得有一次在全省书画展览上,一幅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楷书<正气歌>,尤为引人注目,不由驻足欣赏再三.这幅4尺作品章法布局得当,结构严谨,气势不凡,运笔中透出着道劲、帅气和质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观赏作品试曾猜想永革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想像中他一定是个干事认真细致、严谨中略带豪放性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遇结识了他,印证了我对他的那种直感--真是字如其人啊!从那时起,我便得知,永革自幼就师从外公即我省老一辈书法家金玉振先生和陇上著名书法家尹建鼎先生.多年受师长的点拨,加之自己勤奋并受益历代大家的碑、帖启发,终究使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脱颖而出,成为我省少有的青年新秀.  相似文献   

16.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7.
一次,启功先生逛琉璃厂,走进荣兴艺廊。一人指着挂在墙上的启功书法赝品问:启先生,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看了看说:这比我写的好,我是跟他学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毛泽东自述的少年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的斯诺先生和后来的中国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他”是谁?其实,既不是徐特立,也不是杨昌济,而是鲜为人知的张有晋。遗憾的是,张老先生已于40年前驾鹤西归。今天我们只能找到他的侄儿———洛阳师专张人表副教授代言,请他讲述张老先生和毛泽东的师生之情以及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  相似文献   

19.
窦应泰 《党史博览》2001,(3):18-21,46
在乡土作家刘绍棠先生病逝前的几年中,我每次去北京几乎都要到前门西大街那幢有名的"红帽子楼"的七楼寓所去拜访他.从刘绍棠的闲谈中,无意中得知他曾经得到过一次政府部长的提名,可是这位一生只追求写作的乡土文学作家却推掉了.这就引出了刘绍棠与胡耀邦之间鲜为人知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1990年5月20日,一位报界哲人在北京去世,终年82岁。友人戴文葆先生撰文道:“我认为先生最后成为一思想家,有胆有识,忧国忧民,肯定是不肯瞑目安息的。他终于舍弃了躯壳,但我相信学术思想史上将来会有他的名姓,他的精灵还在祖国上空徘徊。记得他的文章中常说:‘不管是对是错,这是我的祖国!’我确信他还在海峡两岸的上空徘徊,一定仍旧思潮澎湃,睁眼悲悯我们这些后死者,仍和我们一道思考困扰着、折磨着我们的当代的问题。”这位哲人就是已故的知名日本问题专家、政论家、“台盟”领导人李纯青先生(1908—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