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维护政治稳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秩序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秩序的原则、关键点、价值取向和具体途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秩序观。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政治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其特定运行规则的特殊的经济体制 ,必然要向政治国家提出自己特殊的政治要求 ,同时又为建构与自身秩序相适应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运行内在地包含着主体的平等和活动的自由这两个重要的逻辑规定。马克思认为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只能是经济秩序中的平等和自由的“另一次方”。市场经济的平等和自由原则在不同制度条件下的实际体现是不同的。消除对政治国家的实际控制上的矛盾 ,实现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新的和谐 ,亦为可能前景。由此 ,政治秩序的体制定位和模式选择问题得以提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从制度和心灵的双重维度实现了中国政治伦理秩序的建构,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秩序的制度和心灵的双重建构,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秩序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二者具有统一性。基于二者的统一性,宪法秩序作为秩序的一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构宪法秩序,实现社会和谐,须建设其外部环境,加强宪法自身建设,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规范社会主体的宪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政治和谐是指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或秩序。从政党制度的角度来看,要使一个国家达至政治和谐的状态,必须要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政治参与、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相似文献   

6.
和谐政治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也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和谐政治是政治系统内在和外在关系的平衡、协调的状态和过程。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等途径,可实现政治权力和谐、政治制度和谐、政治文化和谐、政治关系和谐、政治秩序和谐。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和谐,应通过建立有序的竞争机制实现机会的均等,建立民主政治体制依法治国,以维护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乡村秩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社会、政府是影响乡村秩序的三股重要力量。文章以一个村庄的电商发展为案例发现,返乡创业人口触发了乡村秩序的重塑:电商为小乡村带来了大市场,大市场推动了乡村的经济生活的重组,建构了一个线上线下开放的经济秩序;经济秩序的变动触动了传统乡村的权威结构,基于传统文化的资历权威依然存在,家业兴旺则让能力权威从传统结构中分离出来并赋予了年轻人,形成了双雄并立的社会秩序;助力和引领乡村电商发展、积极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政策保障,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服务融入乡村发展的大局之中,扮演组织者角色,重塑了乡村的政治秩序。政治、经济、社会三秩归一,形塑着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意味着东亚地区原有的主要由美国推动建立的外发型秩序开始解体,区内国家开始在地区秩序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中国在和平状态下的经济崛起不仅导致在东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区内经济两强并立的局面,而且更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使得东亚地区由外发型秩序向内生型秩序过渡。虽然从长远来看,内生型秩序在建构区内和平稳定方面要优于外发型秩序,但在秩序转型期间,两种秩序在本地区的竞争却产生了更多全新的问题。而作为两种不同秩序的推动者,美国和中国在本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东亚地区秩序无法平顺转型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佛莱德列希(C.Friedrich)的政治学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他从自由、权威、秩序、正义与平等诸角度对政治学进行重新的诠释。当代政治学需要政治学同仁之间不断的互动、交流、沟通和理性批判,体现新鲜的时代价值与重要的启蒙意义,为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建构提供学理分析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分析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建构应当重新审狈行政相对人的地位,打破原来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对立的思维定势,挖掘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使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在社会连带关系中形成良好互动,增进了解,消除隔阂,进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通力合作将行政法律秩序不断的推向和谐。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的团结观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团结观的基础之上,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团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凝聚人心、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从"斗争思维"向"合作思维"的转变是胡锦涛团结观的逻辑前提,胡锦涛重视团结意识的强化,主张"建设和谐社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人心、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当下,胡锦涛的团结观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品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建理论的发展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制度创新四个方面。用党建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既是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站在宏观视角解读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必须全面认识和理性把握我们这样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90年来走过的伟大历程和完成的三件大事;就必须通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去正确把握党创造的伟大成就;就必须从体系、结构、指针、重点等层面上有序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整体把握党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完善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性质的表述;完善了政治协商的原则、形式、内容和程序;完善了民主监督机制。这一理论的发展创新及其实践将有助于增进国际国内社会对这一政治制度的认同,将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提高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效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有着重要意义。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需要从加强科学理论学习、促进领导班子建设、完善理论武装制度、创新理论传播手段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不是从观念到观念,而是基于现实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着明确的现实路径。促进发展、建设和创新制度、树立公正理念、营造社会环境、改善党的领导是胡锦涛同志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历史是党之根基、国之命脉、民族之精神财富。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和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为指导,站在坚决维护党的声誉和形象的角度,从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的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上的错误和挫折、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必须坚持的原则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问题,以期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重视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他在主张"统筹"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特别重视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指出高等学校是"主阵地",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系列思想是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9.
反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反腐败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这些内容包括:反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和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等趋势。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为此,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