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致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两大重要成果,即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契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而且显示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回答新世纪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 ,理论需要创新。理论创新的核心是坚持“三个代表” ,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民族文化 ,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是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变革民族日常生活方式达到民族社会内部要素的协调 ,促进民族和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民族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娜尔  张银花 《前沿》2009,(4):84-8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民族和谐发展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研究这一成果,深刻理解民族和谐发展的含义,分析其基本内容和基本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凤华  冀鹏 《前沿》2012,(22):4-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结合新时期新世纪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民族理论,推动中国民族工作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要求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有价值、理论、实践等各方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为价值目标,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经验提升为理论,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转化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物质力量.此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精神在价值观,以及内涵和本质等方面的契合共通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兴旺发达并实现其中国化,与此同时民族精神也得到弘扬的理论基础。这一历史发展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互动共进中,民族精神得到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推进。研究这一命题,对当前弘扬民族精神,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路径,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精神动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简称川西南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凝聚民族大众的力量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但因川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关系复杂,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不少困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适然之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民族宗教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初步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民族宗教关系重新定位,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根本任务,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明确了民族与宗教的相关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现了新的发展与超越,对民族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全面,明确提出宗教问题就是宗教关系和处理宗教关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两个共同"思想的内涵深刻,是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客观而精辟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首次把民族关系界定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八个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这是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理论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献民 《湖湘论坛》2009,22(6):47-51,65
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以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确立马克思主史的指导地位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先进文化的优秀遗产、提高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实现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思想转变、向工农大众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寻求根本性的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各种文化权利的保护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归根到底,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而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因此民族平等应该是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问题解决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石。在此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指导下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完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进程中,体现了曲折性、探索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民族理论大众化,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实现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必须同解决时代课题联系起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需要注重各民族人民的大众化的不同形式,积极探索实现大众化新方式;需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惠及民生。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学习马列主义,号召人们以马列主义思想和方法、观点、立场解决问题。在全党的号召和引导下,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民大众所掌握后成为中国人民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金炳镐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主要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方面,表现出了总结性、成熟性和创新性三个特点.其著作<民族理论通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和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部分,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涉及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高度总结和凝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制度原则、治理格局、关键向度、目标战略等方面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的核心要义,成为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多民族和谐共生,以及聚合各民族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处理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新时期,坚持与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在继承中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对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和宗旨,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具有独创性的理论特色和开拓性的发展思路。这一思想还指明了缩小民族间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