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病病因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表象性,整体性,定位性,辨证性和物质性。宏观地把握温病病因五个方面的属性,有利于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疬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建议组构温病的温邪和疠气二元病因体系。  相似文献   

3.
疠气学说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理论,在温病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疠气学说形成后,却未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故认真学习及发扬疠气学说的唯物创新精神,重视其发展迟滞的原因,真正形成一个有别于六淫学说(包括温邪在内)的温病病因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毒”之概念在温病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在病因病机理论方面尤为重要。而历代不同医家对“毒”之含义阐释各有不同,且当今“毒”之概念运用颇为混乱,故澄清“毒”之概念内涵,对于温病病因学说的完善是必要的。1温病病因学中,毒之含义有四1.1病邪中有传染性,并能引...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6.
传染是中医外感病学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吴又可将传染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提出温病即传染病,传染之源在于疠气。  相似文献   

7.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9.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10.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没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而且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甚至动风痉厥等严重症状,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病变皆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病变有关,因此,研究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对于络病学说和温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安徽祁门人,世居祁门朴墅,人称石山居士。明代杰出的医家,新安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准确地把握伤寒论课程回归临床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际意义,笔者对2000级中医专业4个班种进行了<伤寒论>临床实践教学的同步对比研究.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4.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医家汪机有多部著作,传世甚广,但其所著的《伤寒选录》一书,仅见著录,未见流传.近年来,中国古籍孤本大全选编工作委员会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为弘扬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精选了一批学术价值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独特见解的孤本影印出版.1999年复制了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明万历三年(1575年)敬贤堂刊本,汪机著《伤寒选录》八卷(陈桷编辑,程镐校正,汪邦聘重校),2002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填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的出版,为全面了解汪机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仲景对药物的配伍运用巧妙,法度严密,用药灵活变通,对临床处方遣药极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芍药的应用,特色尤为明显。笔者对《伤寒论》中与芍药有关的30方进行研究,现将其应用特色作一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前者水肿更甚,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舌的病理改变,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