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其中《消渴论》篇可反映其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思维。认为消渴病虽涉及肺、胃、肾等多个脏腑,但肾在诸脏腑中最为关键,肾虚是消渴病的关键病机,治疗消渴病应以治肾为主。对五行生克理论也有独特的发挥,认为五行生克是“相通”的。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命门学说,在临证中极为重视命门先天水火,注重先天水火互济。  相似文献   

2.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难经》论命门的主要精神是: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作用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所论颇有创见,所以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并有一些争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金元医家的所论,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命门学说作个开端。  相似文献   

3.
明*吴有性在<温疫论>[1]中较系统地论述了膜原学说.这一学说,是吴氏引伸<内经>有关膜(募)原论述,创造性地应用于温疫病诊治之产物[2].它不但对温疫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且对非温疫病的某些病证诊治也有指导或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对吴氏膜原学说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眼科宝籍>和<眼科要旨>是<新安医籍考>未载的眼科医籍.<眼科宝籍>1卷系程松崖眼科系列医籍较晚的一部复刊本,从江鼎臣、李宗煝序文中探明该书作者并非出自清初医家程衍道(字敬通)之手,而真正作者为同宗同里清乾嘉年间另一位医家程正通(字松崖)先生.全书共载主症、主方17首,较具代表单验方10首.该书贯穿按图识症、以症统方、识症选方、简便易行的原则,用药轻灵,方中大量使用风类药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民间抄本较多,流传甚广.<眼科要旨>3卷,为清末新安涉外医家张廷桂(字子襄)刊刻于清光绪元年.是在<银海精微>、<眼方琐言>的基础上,"采其奥旨,参其遗漏,撮其大略,增其妙意"而成,不拘五轮学说,突出藏象辨治,主张内服与外点药物为主,慎用刀割、火灸治眼病的学术思想.全书共载眼科专用方剂近100首,是一本难得的眼科专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江罐生平、为人、医学和诗文4个角度,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论析.认为江罐因科场挫折和身体多病,走向了医学道路.江罐以<名医类案>成就医名,却始终怀着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愫,是典型的"儒医"形象.江罐撰集<名医类案>12卷,为我国最早医案类书,对后世影响巨大,江罐本人亦因此成为有明一代著名医家.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家的生平,时有疑惑之处.经过文献考证,张杲的生年目前无法确定,卒年应在1224-1228年,<医说>在付梓前曾经诸葛兴整理,张果后人流寓日本著医书;江罐的里籍为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孙一奎生于1538年,卒于1600年,孙氏医著尚有<正脉启蒙>、<本草刊讹>两种;程应旄是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人,程应旄还曾在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补辑并作序刊行汪机的<医读>一书,也是<名医类编>和<伤寒秘解>的作者,其著作<读伤寒论赘余>未亡佚;程林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槐塘人;汪宏为今安徽省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渔塘人.  相似文献   

7.
宗气论析     
即积于胸中之气,医家又称其为大气或胸中大气.张锡纯云:"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者也.”而关于宗气虚衰,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喻嘉言<医门法律>曰:"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故宗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兹参阅文献,对宗气生理功能及宗气虚诊治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体质辨治的理论,<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内容,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揭示辨证论治的本质、指导临床用药及瘥后调理等方面日趋完善.笔者在近期点校朱丹溪<局方发挥>时(以<丛书集成>本(初篇,1935年出版)为底本,以<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以<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他校本),发现是书以阴虚体质为本所确立的辨治方法颇具特色,对目前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经>、<难经>中提出络脉的概念及相关内容,可作为络脉理论的奠基之作.至汉代<伤寒杂病论>问世,络脉理论应用于临床,络病证治初见端倪.其后至明清以前,众多医家对络病理论及临床做出了一定贡献,使其得以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以喻昌、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使络病学说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承前人之所成,启后世之法门.现代医家将络病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络病学说增添了现代化气息,为其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张四维1576年在<医门秘旨>中首载三七;随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五加科的三七和另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类似三七的植物;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将三七和人参联系在一起,归于昭参条下;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进一步描述了三七的功效,并指出<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类似三七的植物是土三七,即菊叶三七.  相似文献   

11.
<正>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党的建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我们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搞好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籍<商便奇方>3卷、<儿科方要>1卷见于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属中国大陆失传、在日本收藏的中医古籍.<商便奇方>为明代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医学训科程守信所撰,是一部方便徽商应对急病与常见病的实用医学手册,此书对研究中医学和徽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儿科方要>是徙居浙江杭州的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医家吴志中、吴元溟父子所撰,此书含有吴氏父子的临床心得,是一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中医儿科文献.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伤寒论>及温病学说角度论述郁与外感病的密切关系,并以脏躁、梅核气、眩晕、噎膈、心腹痛、腰痛为例论述郁与内伤杂病的密切关系,从而论证了"诸病兼从郁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韩祗和,北宋著名医家,著有<伤寒微旨论>,该书于阴黄证单列一篇,且多有发挥.韩氏将阴黄证归纳为4个证型,视其寒重、湿重及有无兼证区别对待.同时对阴黄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补充了<伤寒论>之不足.并提出了6首论治阴黄之方剂,可谓阴黄证方药始祖,也开辟阴黄辨证用药之先河.通过对韩氏6首论治阴黄方剂的组方规律进行探析,发现其...  相似文献   

15.
<杏轩医案>是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所著的一部总结其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该书选案精严,辨证明晰,立方有据,用药灵活,是程氏"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临证实录.程氏立足<内经>,师法仲景,推崇景岳,研习吴门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融汇历代其他医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乐陶先生所著<新安医籍考>(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收录新安医籍850余种,洋洋大观,实为研究新安医学之利器.笔者读书之暇,补遗订正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是一部集百家之言,既有理论阐述,又有临床验案可参;既有继承和溯源,又有发微和创新的中医经典古籍.该书广征博引,内容涉及十多个学科,百余种疾病,千余个验方,论理则发皇古义,推陈出新,论疾病诊治则择善而从,求同存异,并附临床验案以印证.林氏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参悟和临床经验对疾病的诊治加以论述,以使理更清,法愈明,方益精.是一本指导中医临床颇有价值的医籍.  相似文献   

18.
理中丸在仲景原书中主治霍乱中焦虚寒证,但对于方中何药为君药,历代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医家认为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亦有医家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脾虚应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故以人参为君.但以王雪苔先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小补脾汤为佐证,理中丸中以...  相似文献   

19.
中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约2 000多年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动植物药的记载.至秦汉时期,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中药终于形成,其标志是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及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的成书,这两部著作分别从医、药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以往2 000多年治病用药的经验和思想.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到清代,历代本草著作达400余部,反映了中药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独特内容,形成了系统的中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世界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