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析脏腑藏泻     
五脏主藏精气,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六腑主传化物,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腑泻需纳藏,藏泻二之间相辅为用,不可分割,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3.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说明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的,其病理表现多为满而不通。本文拟就通腑三常法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1.通胃肠:不论无形或有形之邪造成的胃肠壅塞不通,皆可用此法通积滞、化蕴结,以畅气机。  相似文献   

4.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揆度奇恒: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揆度,揣测或估量;奇,指特殊的;恒,指通常的。总的来说,这是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才能正确地判断病情。 2.甚者从之: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甚,指复杂难以辨认而严重之证,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此时应从假寒假热的假象,采用“从治”的反治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6.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7.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统一,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恒无为”是“恒道”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是遵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得、大为。“恒道”思想所孕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价值底蕴,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学说表述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和植物生长变化,以及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内容,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一、历代医家的注释:唐·王冰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处的“天”、“地”,颇不具体,有似未解。明·张景岳说:“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  相似文献   

9.
古今医家对于髓与血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为四部分:认为髓为奇恒之腑的医家主要从器官与精微物质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认为髓为精微物质的医家则注重研究两种精微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依托骨空理论,从解剖的角度探寻髓与血外在的关系;近现代医家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通过动物研究及临床试验,逐步形成以“髓生血”等观点为基础的现代髓血理论。其中各代医家所提出的4类观点并非是同一理论的不同阶段,也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现,而是从不同角度对髓血关系研究的数条脉络,在同一个时间内不同类观点可能并存,并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童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风格,据说有“童形”、“童心”和“返朴归真”三条标准。普遍认为书法的“童体”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竟相追求。幼童启蒙,写出的字天真、率直、朴实、笨拙,尽管根本称不上是书法艺术。成人看了也觉得颇为有趣,尤其是他们的父母更是满心的欢喜。这是因为字里有可爱的童心和稚气。有些较有名气的书法家专写“童体”。用墨,这里水多了,湮了一片,那里干一点,又干得拉不开笔。“之”字象一条旧织带盘绕而成。题款“女士”的“士”字象竖排的“十一”。“童形”模仿得维妙维肖,若不看署名,众人还真以为是出自十一岁儿童之手。这就是“童体”之美吗?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少阳为枢,而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八会穴之一的筋会,该穴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就本人临床实践举例介绍如下。 一、口苦 例1.陶某,男,46岁,干部,1986年5月12日诊。口苦3天,尤以晨起为重,以往有类似发作,伴纳差,便结,胃脘胀满不适,舌质红,苔腻,脉微数。 证属少阳胆气外溢,病名“胆瘅”。《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取阳陵泉,……病名胆瘅”。以调气泄热治之。选用28号毫针,由右阳陵泉透入阴陵泉,间歇运针2~3次,留针15~20分钟。针治3次,口苦消失。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13.
一、检验诸“六经”认识的“试金石”历代医家对“六经”的含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发表了许多见解。有的认为“六经”是指足三阳三阴经脉及其所属腑脏;有的认为“六经”除指足三阳三阴经脉腑脏外,还包括  相似文献   

14.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15.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6.
试论重方     
重,读如虫音,是重复,重迭的意思。重方者,是指中医临证治疗时,采取两个以上固有成方配合在一起重迭应用的情况。重方的应用,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专题讨论者甚少。今就管见所及,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重方与复方的关系 重方这一名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  相似文献   

17.
病人口味的改变如同舌质、舌苔变化一样,也可以据此了解脾胃功能状况,分辨病性,病位、并推断疾病发展趋势。现就其临床意义作一研讨。 一、前贤对口味的论述 对于口味,前贤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如《素问·奇病论》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相似文献   

18.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海掬波     
文需文胆,无胆之人难有创见性之文。而文需有创见。“千古文章一大抄”,从源头上看是一句不实之词,若无创见之文为肇始,则纵有文人无数,文笔无数,从何抄来!可见其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新安鼻渊方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5例鼻窦炎患者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患者口服新安鼻渊方,对照组患者服用藿胆丸。14 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症状总积分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肺经蕴热证疗效、胆腑郁热证疗效及其总体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安鼻渊方对胆腑郁热和肺经蕴热型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