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总人数超过2.98亿。互联网已经日渐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执政者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继去年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今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互联网,与网民直接谈话,引发网上、坊间民意涌动。这种中南海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意,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获得强大的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10,(4):61-64
与网友在线交流是总理倾听民意的一个新形式、新途径。从邀请基层代表座谈,到"农家小院商国是",再到与网友在线交流,最广泛、最真切的民意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汇集中南海,体现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广集民声、征纳民意,网络民意受到重视更加激发数以亿计的网友两会期间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通过网络这一新通道,两会成为最大的民意场和政府回应民意的最重要平台,人民大会堂与"网民大会堂"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然形成。如果说以前的网络只是推动了不少个案的解决的话,现在的网络则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工作的真实力量。在一个有着3.38亿网民、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善治"的要求,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网意与民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阵地。网意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人甚至直接将网意等同于民意。笔者认为,有关网意和民意关系的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不超过总人口半数的网民意见是否具有民意的普遍性?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6.
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这些话暖人心顺民意,说到咱网民心坎上。领导干部上网,是党治国理政的需要。长期以来,少数党员干部存在偏见,认为上网是年轻人的事,不懂网也不会上网。然而,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块阵地决不能拱手相让,必须与时  相似文献   

7.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并同网民在线交流,这一事件引起全世界对中国互联网的空前关注。有外媒评论:"互联网中国"在全球得到一次罕有的传播;还有外媒称:"胡锦涛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可以说,此次最高领导人"在线",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网络新兴媒体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以往固定"互联网"教育相比,移动互联网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在线教育、微型学习、游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在给正常利益诉求提供顺畅渠道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正当手段提供了土壤。一旦这些空间为“网络推手”、“网络水军”所占据,成为他们牟取不当利益的手段,“民意病毒”便会无节制地滋生蔓延。所谓民意病毒指的是一些带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人或组织利用网络身份,充当网络民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负面情绪,引发事端。“民意病毒”利用和裹挟健康民意,不仅伤害广大网民的感情,也损害网络民意表达的健康肌体,不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网民已达2.9亿人,互联网正从娱乐化向价值应用转变,同时成为社会表民情、畅民意、集民智的新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大范围、全社会开始网络问政应该是2008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网络问政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兴起给国家、社会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前进的步伐,网上信息泥沙俱下,网上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已成为“民意的集散地、风向标”,日益频繁的网民关注、参与社会政治的网络问责行为,充分显示了网民问责的巨大力量。2008年11月底,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晒”出37张图片,全面曝光江西省新余市、浙江省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名单、行程、费用等。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意见阶层,指的就是那些时刻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根据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反腐研究专家邵道生的解释,"新意见阶层"不是普通的网民,而是网络群体中最能反映民意主流的、最能关注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对弱势群体有天然同情心的、对贪官污吏特别愤恨的一个"假设群体"[1]。对网上的新型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正>"新疆效率"之变在湖南主政时,张春贤以开放著称,表现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把网络当成问政和民意沟通平台。2007年春节前,张春贤本人在"红网论坛"上实名注册,发帖向网友拜年,一时间被网民誉为"亲民书记"。基于这种背景,到新疆仅20天的张春贤,"在他的力主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网民的增长和网络新闻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各级党政机关意识到网络舆情作为大众民意下情上传、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互联网平台更多地为民众提供表达合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正>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命题。所谓"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就是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网络平台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群众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标志,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聚焦与研究,而关于互联网在阶层分化与群体交往中所起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却并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更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当下中国社会,互联网作为目前最大的群体利益与民意表达空间,如何合理有序的促使网民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平台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与行动是既对现实世界中核心事件的群体表达,也是个体身心遭遇与生活情绪的反映,是现实社会身份的象征与异化。所以,关注与促进网络平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正确的引导与吸收网络民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网络平台,并为解决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那么,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舆情已经不仅限于社会舆情,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已成为百姓倾诉民声、畅谈民意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20.
<正>领导干部重视网络、重视网络民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各级领导干部自信的表现。近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开通"网络民意直通车",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意的渠道,与网民们直接交流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和肯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问政网络,作为新的执政方式和手段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平台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肯定,也是对领导干部勇于面对现实,走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