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季玲 《外交评论》2011,28(4):69-82
在21世纪初,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兴起了建设"东亚共同体"的讨论热潮,这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东亚地区集体身份的萌芽。由于主流建构主义身份进化理论缺失动力机制,不能合理解释东亚地区集体身份的兴起以及其后的弱化现象。在将行为体的情感施动性带回建构主义研究议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集体身份建构的情感动力机制,并尝试对"东亚共同体"和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兴起的东亚认同现象提供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概念这一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要素,长期潜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建构主义提出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以中日关系为例,在以往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几次角色身份的转变,随之对应的是外交决策的转变,进而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21世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建构主义有助于弥补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更好地诠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探索解决国家间矛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建构主义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建构主义包括国家利益论(国家身份理论)、国际体系结构理论、国际体系转换理论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与此相对应,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区域安全合作问题也包括四个部分,即区域安全合作中的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区域安全合作发生于其中的国际体系结构、区域安全集体认同的形成以及安全共同体理论对区域安全合作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程"本身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含义,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进程"概念,应该是指一个社会化的互动过程,它既是一个国际行为体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构过程。以进程为变量解释国际合作形成的理论被我们称为"进程合作论"。进程合作论认为,进程能够推动国家加强对话和学习,接受规范和法治,帮助国家建构集体身份,从而为合作提供强大的认同基础,而国家之间的合作行为,又能扩大共识,再现规范,强化共有利益观念,从而又推动进程的维系。"进程合作论"的基点在于进程,进程既构成合作的原因和手段,又成为合作的结果和目的,进程与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身份与行动之间的逻辑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视角。在建构主义看来身份决定行为。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开启于两者对集体身份建构的努力,集体身份得以建构,认同是基础,但是国共双方在类属身份上的差异影响到了两者互动过程中对对方的认同程度,从而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始终矛盾重重并影响到集体身份的稳定。至今,虽然两党关系得以缓和,但是深埋在国民党思维中对中共的不信任和低认同程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使欧洲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文化欧洲”的提出使欧洲各国面临两难。同一文化渊源,同一宗教信仰,同一价值理念,充分证明了欧洲文明的同一性。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以及移民和东扩造成了欧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建构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两难给予突破。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需要强调对政治理论的认同,还应当从承认的视角从个性培养塑造政治人格; 使政治理论知识得到"承认",促进政治、学术理论获得普及; 从大学生特殊的公民文化身份入手培养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下的正确的主体意识,形成对社会的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9.
景晓强  景晓娟 《外交评论》2010,27(1):101-110
世界政治是关于身份建构的政治。对于行为体如何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发挥施动性,社会化理论和社会身份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在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社会化者借助强势地位,通过军事强制、利益奖惩、规范传授等机制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而受到安全、利益和行为适当性的驱动,被社会化者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或者内化给定的身份。无论是社会化者还是被社会化者,行为体的施动性表现为对结构的强化性再造。而在社会身份理论视角下,行为体不分强弱,同样都可以主导身份建构过程,身份建构是集体自尊驱动下的自主过程。社会竞争、社会创造和社会流动是常用的身份建构战略。行为体的施动性使结构变革成为可能。在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社会变迁为时代背景,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为视点,分析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认同以及当地藏族如何强化自己的族群身份,论证了族群认同是随社会发展和主观心理综合因素而不断重构的主客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温特从社会文化视角开创性地提出了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社会结构为工具,强调观念分配,重视行为体的实践互动,关注国际体系文化的可变性与国际社会进化的可能性,其学术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研究框架,重新设定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话语。但是由于存在理论缺陷,它也受到了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12.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宏禹 《外交评论》2007,2(3):72-80
本文通过建构欧洲立宪主体中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公民行为体的多重行为模式,指明各种行为体在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实践中都受到“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和“公民认同”的根本性建构作用,并各自发展出具有“国家主义”、“欧洲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行为模式。欧洲立宪进程中,三种最主要行为体基于各自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取向展开相互协调与合作。而建构以“欧洲公民”为纽带、以实现“合力平衡”为目的的良好宪政秩序,是欧洲统合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中民  曾卓 《外交评论》2023,(1):109-133+7-8
身份政治主要是民族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中某些基于特定身份认同的群体,围绕获得承认和相关权利而产生的政治主张、政治实践和政治关系。当前,身份政治在土耳其国内政治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十分突出。总的来说,土耳其拥有多重相互联系的复杂身份认同,并在超国家、国家、次国家三个层面形成身份政治的矛盾困境。从超国家层面看,土耳其存在泛共同体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即泛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与土耳其民族主义的矛盾,使其时常陷入超国家认同的迷思,追求与民族国家身份不符的政治目标。在国家层面,土耳其长期受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两对矛盾认同的困扰,以世俗主义为立国之基的土耳其无法摆脱伊斯兰传统的掣肘,作为西方盟友的土耳其又难以彻底融入西方,始终面临向东还是向西的战略困境。从次国家层面看,土耳其国家认同与族裔认同之间存在矛盾,以库尔德民族主义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群体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斗争,甚至走向暴力恐怖主义,给土耳其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因冲突外溢而影响地区安全,阻碍土耳其入盟谈判和融入西方的进程。总之,多层次的身份认同相互交织、相互竞争,使土耳其的政治发展和对外战略面临深刻的身份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具有涵养中华民族意识和塑造国家政治认同的功能。香港回归祖国20多年来,部分香港青年在处理陆港关系时出现的失当行为和极端倾向,反映出他们中华民族意识离散、家国认同理念错位以及国民身份认同偏离等认同困境。背后则是香港青年政治文化心理诉求西化所带来强烈价值冲突的结果。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增进政治团结和中华民族认同、培育历史责任情怀以增进利益交融与国民身份认同、厚植和谐文化理念以增进陆港两地命运共同体认同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1959-2008年期间,西藏社会发生多起政治性事件,谣言直接导致并加剧社会性冲突。从谣言的梳理入手,研究谣言传播引起社会冲突的现象,探讨谣言、想像与社会政治间的多重关系,主要通过国家建设与地方政治、族群认同与身份构建、民族关系与社会分层等的研究,建立对西藏现代历史面貌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杨德超 《工会论坛》2007,13(1):146-147
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最高程度的地区一体化,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多层治理理论到今天的建构主义的解释。欧洲一体化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了政治领域,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建立一种欧洲认同,而欧洲认同的建立传统理论很难做出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构主义应运而生,为解释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9.
越南华人的族群认同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政治认同则呈现出一元化的趋势。越南华人现今的认同状况是华人族群内外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越南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漫长过程,对中国的认同与对越南的认同这两种认同意识将长期共存。越南华人无论是被同化还是多元共存,只要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的自主选择,都无需遗憾。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国家认同研究中,认同是个体对团体的心理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这些原生性认同密不可分。但同时认同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变化的心理活动,由于个体的不同经历,可以由不认同转向认同,也可以由认同转向不认同。因此大陆台生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的求学过程是否会造成其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命题。基于国家认同内涵的三要素,针对性的处理好台生的中国认同。在族群认同上,无论两岸分离多长时间,两岸同根同源的事实不可改变;在文化认同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命脉和基因;在政权认同上,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引导台生在"一国两制"下对内地(大陆)政体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