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善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加速发展催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但是,社会资本与善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的关系。我国政权的性质和谋求发展的政策取向决定了我国对善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现代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制约了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发展公民社会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发展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社会的认同、信任、合作和互助水平;培育民间组织的发展,形成现代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对于我国善治的普遍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内向型行政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区域公共治理离不开信任、对公共机构的情感及合作的意愿、公众的参与精神、公众参与网络、网络行动的规则等社会资本。这就要求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区域治理;建立社区合作网络,加强公民基层参与;推行区域政务公开制度,使多元主体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协商、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制条件下公共事务得以协商解决,最基础的支持要素是存在共同理解的知识系统。社会资本作为动力因素和联结机制,创造了一种话语规则,为公共对话提供舞台,使得公民真实表达政治意愿,参与进政策网络来合作协商解决集体困境。社会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逻辑下表现为价值观、信任、互惠机制以及非正式规范等形式。社会资本发挥效能的宪政背景、民主参与的特质以及合作治理的秩序,其隐喻在于发展民主制行政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在内涵上有耦合之处,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些特质与社会资本相关联,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是一个富有价值的解释性框架。社区社会资本包括规范、信任、居民参与、关系网络等要素。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资本决定了社区治理的绩效。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及现状的分析中发现:资源结构及其配置决定了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而目前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制约社区治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培育公民精神和公共意识,为公民社会提供生长空间;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开拓政府与公民共同运用公共权力的途径,扩大社区治理的合作网络;通过规范政府权力和非政府组织本身,促进非政府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等,从而重建社会资本,为社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治理职能,重塑政府形象,营造政府和公众共同治理社会的和谐局面。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认为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持久的信任关系和互惠网络。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政策科学"范式向"政策分析"范式转变视域下的政策网络整合了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理论成果,并超越了传统的"过程阶段论"为导向的政策分析视野,成为一种新的政策分析路径和治理工具。但对政策网络理论审查发现,它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并对"网络"怎样影响政策结果这一问题的回答过于笼统和模糊。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网络结构中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综合,包括制度规范、文化、关系、信任、合作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和政策网络的逻辑关联有同构基础:信任/认同、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互利的规范。基于此,社会资本在政策网络中对政策结果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可以将社会资本作为政策网络中关键变量,寻求政策网络的完善途径——与制度分析发展框架和"上下来去"模型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与提升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网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优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这就要求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实施诚信的政府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政府的回应性;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之一。我国青年社团的发展与社会资本存在着结构性的制约与依存关系。目前,我国青年社团的发展环境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对我国社会资本的建构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要大力培育我国的青年社团,推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促进我国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并最终促成我国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社会资本中所蕴含的水平关系网络、普遍信任以及互惠规范,能够平衡协商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相互之间的平等合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必要的主体条件以及运行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又能进一步密切水平社会网络,不断强化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修正与完善原有的互惠规范。因此,要通过构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精神、加强诚信与制度建设等方式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了当前人们的政治参与.研究发现:其一,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很少,但是参与方式呈现多元化,并且个人维权参与多于集体维权参与;其二,社团参与、人际信任和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作为社会的资本,对于人们的政治参与具有积极作用;其三,培育社会团体、增强人际信任和人们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是当前促进人们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是民主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工具,公民参与则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公共政策公民参与面临"内输入"公共决策系统、"附属物"社会利益团体、"官本位"政治参与文化、"残缺化"制度保障机制、"喉舌论"大众传媒体系等问题,要改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还需从还原利益团体的政治本色,构建以民为本的参与文化,增强大众传媒的公共话语权,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途径,以政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根据这种利益关系可以对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做出界分。公民政策参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现实的反映,只有将公共政策体制和制度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分析视野,才能推动公民政策参与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现实复杂多变、利益关系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但仅仅依靠民选代表已经越来越难以充分反映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更为直接的民主参与制度来反映各种利益主体的意愿和要求。本文分析了法运行中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表明了参与制民主制度化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并以立法参与、行政执法参与、诉讼参与为重点,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公民参与制度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公民政策参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状况有了长足的进展,表现在参与的过程、动机、功能、途径和方式等多个方面,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因此,需要从公民自身条件的改善、政策系统的优化、参与途径的制度化、参与平台的基层化、参与手段的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从长远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公民政策参与的扩大。而从理论与现实考量,不适度的政策参与带来失序和无效,只有适度的公民参与才有利于政策过程的顺利实施。而这种适度的把握来自于公民政策参与,政府权威与公民权益的权衡,权衡的真正本意在于追求公民政策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政务公开是实现透明政府的重要制度之一,政务公开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监督保障机制的实现。文章从省级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监督保障制度存在的公民参与不足和政府履职不全的问题。提出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水平、降低公民参与成本、政务公开专职化和公开范围精细化等措施,实现政务公开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7.
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关涉公民切身利益、党的执政根基、重大决策风险﹑核心价值融合与社会稳定等,公民参与协商愿意强。其协商状况最易于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劣真伪。优化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是深入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深远。我国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主要存在“决策型,动员型与咨询型”三种内生模式、“建议型、压力型”两种外生模式与融合型模式;内生型是我国的特色与优势,融合型是一种典型的基层公共协商模式,外压型易于滋生不稳定因素,但它是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协商模式。中国特色的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长效系统运行机制,能不断优化各种模式,实现内生型模式与外生型模式有效对接,有效遏制外生建议型向外生压力型的恶性转化,能不断增强内生型模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8.
地方利益冲突已是我国社会矛盾的一大焦点。建设好地方服务型政府,有效化解地方利益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性选择,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诸多困境:"服务为民"理念缺失;公共服务市场化滞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政府部门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协调;政府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重塑"公民本位"、"服务为民"服务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升地方政府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公民有序参与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政府本位"回归"社会本位";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建立地方服务型机关等是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9.
虽然近年我国出现了很多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例子,但是由于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意识和公民素质不高以及政府和公民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停留在有限参与阶段。解决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应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而且需要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以保持评估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