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佛塔     
中华佛塔的出现与演变塔是最早也是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塔 ,梵文为Stupa ,音译为堵波。亦作浮图 ,意译为方坟 ,园冢 ,庙冢等。塔在佛教中是以一种崇拜对象产生的。据《十诵律》记载 ,佛陀在世时 ,王舍城给孤独长者就已经开始起塔 ,供奉佛陀的头发、指甲以示崇敬。但一般认为始于佛陀涅时 ,为安置佛舍利以供信徒顶礼膜拜而建 ,可能是由印度坟墓演化而来。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印度阿育王时代建塔之风达到了空前的高潮。据考古学家鉴定 ,今印度马尔瓦邦保波附近的桑奇大塔便是阿育王时代的遗物 ,它是早期佛塔的典型代表 ,其形制是台基…  相似文献   

2.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名大乘,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音译“摩河衍那”。“摩诃”是“大”义,“衍那”谓“乘载”(如船、车)或“道路”。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檗之彼岸,成就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阴符经》与《清静经》是汉魏晋唐时期众多道教典籍中能透露道学幽旨的三篇特异之作。其特异幽旨,《参同契》约《周易》参同大易、黄老、炉火归于一而“妙契大道”,一在应时得理,二在为道纲纪以无制有,三在变化由真始终相应以补自然陶冶万物;《阴符经》指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要在契时符性、因道而制、阴阳相推顺乎变;《清静经》据大道无形、无情、无名而育天地、运日月、养万物,揭示人神好静,唯澄心清神方能遣欲灭毒,故悟道自得者常清静。明乎此,“一参二经”可得其旨矣。  相似文献   

4.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於是穷人。”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留一颗好·15N生命的尽头,温暖两岸佛子”之圣严法师。  相似文献   

5.
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生死即涅槃"是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本文从佛教的本体论(缘起论)、轮回论、涅槃论三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简要阐述,并在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佛教了脱生死的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释见忍 《世纪行》2012,(5):36-36
一、佛教“缘起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思想资料 二、佛教“圆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三、佛教“平等”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佛教的平等观内容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心、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及由男“变”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是中外关系史的主流。我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和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都是开放与交流的结果。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在佛教供奉的菩萨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德高望重”的观世音了。观世音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译,音译是:阿波萝吉多舍波罗。她是一位佛教的大乘菩萨,在西汉时随同“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僧人一起来到中国安家落户。据竺法护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能以视代听,以耳代目,当世间众生遇难呼救观世音时,菩萨可即时“观”其音而来救助解脱,故名“观世音”。后来为辟唐太宗李世民的…  相似文献   

8.
韩凤鸣 《理论月刊》2005,(12):72-74
从古老的瑜伽禅定到佛教对智慧的追求,佛教的解脱论就以鲜明的“心性解脱”的面貌为特点。原始佛教证得“缘起”和“无我”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重于解脱实际而不大关注抽象思考;部派佛教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抽象思考,上座部十分重视禅定,解脱论有从“人无我”发展到“法无我”的事实;大乘法直观一切法本空、清净而入于涅?,大乘的入世普度精神是其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胡寅有深厚的伊洛道学学养,他倾力著《崇正辨》批判佛教捍卫孔孟儒学。本体话语上,胡寅坚持道学规律性、规范性和主宰性的“天理”与运动性、载体性“气”并行,是人至善本性的根源,批判了佛教性空思想。功夫话语上,以格物、穷理和正心强调道学穷究人伦理则精察事务之分,批判佛教用心术自诳;以推仁心、别亲疏阐发爱有差等,批判了佛教和墨家爱无差。伦理政治话语上,以无所为而为善批判佛教、法家功利诱人为善;以孝悌、忠义来阐发君王当明父子之恩、君臣之义。由此可见,胡寅道学虽有显著道统捍卫色彩,但确实又凸显着积极应对现实人伦政治的儒家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10.
杨忠 《开采》2002,(1):45-4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悠悠千载.老子这些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名言,犹如长江流水,流传不衰,显示着恒久的生命力。它不因时代遥远而被遗忘.不因时空变幻而被尘封。  相似文献   

11.
耻,是人培养德行的基础。《说文解字》上对“耻”的解释为:耻,辱也。从心、耳声(“耻”字原写为“和”)。“和”是一个会意字,有闻过心生惭愧之意。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因耳为听闻的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和”从耳声。当人心生惭愧的时候。不觉会面红耳赤。《孟子》上说:“耻之于人大矣!”意思是说,“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为什么重要呢?人如果一有恶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恐的感觉。又耻又恐,一定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恶念恶行。  相似文献   

12.
《西藏统一战线》2001,(1):13-13
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奉行“爱国爱教,护国利民”。以“法轮”喻佛法,以“不杀生”为首戒。欣逢中华民族百年未遇盛世,我佛教信众,莫不馨香祝祷国泰民安。岂料“法轮功”起,逆缘陡生,李洪志出,噩梦骤临。何方屑小,竟敢盗我佛教“法轮”以为其名号,窃我佛祖诞辰以为其“生日”,篡我佛教术语名相以充其邪说。“法轮功”每每欺诓世人,世人遂因谈“法轮”而色变;“法轮大法”屡屡祸害天下,佛子竞因言“佛法”而蒙羞。这是佛教亘古未有的大耻辱,佛法万劫难容的大邪恶。除夕万家团圆,“法轮功”痴迷者却受李洪志“最后圆满”的妖言蛊惑、到  相似文献   

13.
僧诗与禅文化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佛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如同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其实它们有许多观点和方法是相同的。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得智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一词,最初是由两个字组成:“文”有文字、文章、礼乐制度、鼓乐、曲调等意思。化作“变化”解,人受教而变化为“化”,故本义作“教行”解(见《说文解字注》)。凡以道业诲人为教,人能接受此道业而变易其气质以远过迁善,即足以证明善教得行;人接受教诲则在各方面必起若干变革,此变革谓之“化”。所以文化二字合用,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即以文字、文章、礼乐等文艺形式变化人之气质,  相似文献   

15.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晚唐著名诗人郑谷曾有诗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自贻》)晚唐诗人审美趣味于此可见一斑。与初、盛、中阶段比较,晚唐诗作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较前期明显增多,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有关佛教题材(以诗题为准,包括登临题咏寺院、赠僧访僧、参禅拜佛等内容)的作品共2136首,而其中  相似文献   

17.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扶风县境内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时期。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时,有8个国家的国王分取其舍利,修建佛塔以供奉。我国的法门寺葬的是释迦牟尼的一截指骨。“舍利”,按梵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坛》2006,(5):18-1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深圳全市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今年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法院裁判的公信度,对本市老上访户和有重大影响的上访案件,要进行公开听证;对减刑假释、取保候审等案件,也要采取公开听证和公示制度。为了让无钱打官司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深圳法院还将对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免收诉讼费。  相似文献   

20.
从佛家的“悟”说到审美心理体验宇丹《五灯会元》卷一中载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一种近乎神秘主义的启示和领悟。重要的不在于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