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使蜀时曾写过一篇论书法的《蝯臂翁》诗示诸生,因又自号蝯(猨)叟。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解元,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进士。历充国史馆、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及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经侍郎张芾保举,简放四川学政,前后两次受到咸丰皇帝的召对。到任后,因为曾在向皇帝报告到任情形的奏折内,奉到皇帝批的“地方一切情形随时访察具奏”的诛谕,故将地方情形据实直陈皇帝。咸丰四年(1854),卸去四川学政。卸任的原因,据何绍基自述;“余科试潼州完竣回省,知于四月  相似文献   

2.
<正>那彦宝,满族,《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中有其任职的简要记载,自嘉庆五年(1800年)十一月起,历任兵、户、工、刑、吏等部的右侍郎或左侍郎,道光二年(1822年)正月在吏部左侍郎任上被罢官。  相似文献   

3.
《前进》2019,(8)
<正>王崇古(1515—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别号清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使,总督宣府(今宣化)、大同、山西军务以及兵部尚书等职。王崇古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守边大臣之一,长期担任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4.
杨志文 《前进》2016,(1):59-61
正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山西大同浑源人。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病故于治河工地。因治理黄河有功、办事实心,道光帝赐谥"恭勤"。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把家风列入党员领  相似文献   

5.
《春秋》2016,(1)
正四世宫保坊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先后维修三次,第一次是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最后一次是在1982年:该坊是为了表彰明代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卫明王朝的功绩,经万历皇帝特旨敕造的。是时王象乾年71岁,明万历帝御赐追封三代,包括他的曾祖父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皆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该坊称为"四世宫保"坊顶部为砖砌飞檐斗拱双层,檐角凌空高翘,八个檐角悬有风  相似文献   

6.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帝颙琰的次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的一生恰好与大清帝国由盛转衰,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相始终。道光帝38岁继位,此时“乾隆盛世”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清王朝由盛转衰。大清帝国已不再是壮歌长啸的雄狮,而成了遍体鳞伤的病狮。道光帝“继承了一个荒淫  相似文献   

7.
陈仲丹 《群众》2014,(7):62-62
<正>作家王跃文是以写官场小说著称的,他多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前几年,他在参观山西的"皇城相府"时忽生灵感,要为"相府"主人清代康熙年间的大臣陈廷敬写部小说。这就有了今天为人关注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陈廷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原名陈敬,因科举会试时有两个陈敬名列进士名单,被顺治皇帝赐名廷敬。他是清代前期的能臣,又以清廉出名,史书上对他有"清勤"的评价。为官近50年兢兢业业,政绩  相似文献   

8.
那彦宝,满族, <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中有其任职的简要记载,自嘉庆五年(1800年)十一月起,历任兵、户、工、刑、吏等部的右侍郎或左侍郎,道光二年(1822年)正月在吏部左侍郎任上被罢官.  相似文献   

9.
阳信名人劳乃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埴,号玉初,又名矩斋,晚号韧叟,男,汉族。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近代音韵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祖籍山东省阳信县城西门里(今西北村),劳乃鲎祖父劳长龄诰授中议大夫。其父劳勋成曾任江宁布政司仓大使。乃宣兄弟二人,其兄名乃宽,劳乃宣嗣叔父劳绩成。其祖父迁居浙江桐乡,乃宣生于广平府(今河北永年)。乃宣得承荫监生,1863年在曲阜娶孔悦庭之女为妻,成为孔府的乘龙快婿。关于劳乃宣之祖籍,说法各异。上海出版社《中国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9,(12)
<正>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是乾隆年间著名史地学家祁韵士的第五子。嘉庆十九年(1815年)进士。道光元年(1821年),入值南书房,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由是由翰林以至宰辅未尝一日离南斋也"。祁寯藻是晚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期间的重臣,三代帝师,官至体仁阁大学  相似文献   

11.
李文奇 《春秋》2013,(2):57
刘墉(1720一1805),字崇如,号石庵,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逄戈庄(历史上曾属诸城)人,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刘墉幼时在老家读书,后随父刘统勋迁居京城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乾隆六年(1741年)乡试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会试,以第六十四名中进士;殿试  相似文献   

12.
公元 1 44 9年 (明正统十四年 )的“土木堡之变”后 ,明王朝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 50万京军全军覆没。 8月 1 6日 ,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 ,由今河北的新保安、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 9月 ,在与英宗皇帝一起被俘的明太监喜宁的唆使下 ,欲以送还英宗为名 ,趁势进取北京。消息传来 ,满朝震惊。当时京城只有弱兵数万 ,形势危急。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南逃 ,主持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以“京师为天子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为由 ,拒绝迁都 ,并献策召天下勤王兵 ,誓守京城。皇太后、监国成王和大多数大臣支持于谦的主张 ,遂定战守…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2,(2):56-58
一、施政有方的官场能吏黄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绮江,号石琴,别号南雪。宁阳县蒋集添福庄人,出身于耕读之家、书香门第。5岁跟其兄黄恩澍入塾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誉。15岁县试第一,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成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相似文献   

14.
文化     
《台声》2017,(15)
<正>1台升学考试9成考生以台为反例"亡台"在眼前台湾2017年大学指考已结束。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负责阅卷的台湾东华大学教授杨翠日前在脸书上发文表示,今年"国际人才流动"的论述题,有高达9成学生都以台湾为负面材料,甚至有人说,亡台危机就在眼前。杨翠表示,她参与阅卷将近750份,走出场,感到精神疲惫,原因就在这道论述题。虽然题干并没要求谈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21,(1)
正毕振姬(1612—1681),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清初知名廉吏,也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位重要人物。清廉澹泊整顿吏治毕振姬出身贫苦,但天资聪颖,八岁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后师从山东人王汉和河南人李政修。明崇祯十五年(1642),毕振姬在山西参加明朝最后一次乡试,考中解元(举人的第一名)。清顺治三年(1646),参加清王朝的第一次会试,考中进士。初任山西平阳府教授,后升任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员外郎。  相似文献   

16.
<正>瘸腿诗俗称"十七字诗"、"无赖体",其句式是"五五五二"。这种诗前三句一般看似都很"正经",最后一句则突然转折,像相声里的抖包袱一样出人意料地抖出两个字来——诙谐、幽默、讽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且耐人寻味。《古今诗话》中记载,某皇帝赐给大臣一栋豪宅,大臣觉得"皇封"的东西理应带些皇家瑞气,于是就上殿启奏皇帝,说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一株灵  相似文献   

17.
杨志文 《前进》2015,(1):51-52
<正>担当,古今之意相通。清代山西大同浑源籍能臣廉吏栗毓美所坚守的担当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嘉庆七年(1802)朝考二等第二名,以知县用分发河南,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他为官38年,不仅是一名廉吏,更是一名能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7,(2)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为近代著名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主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幼而颖异,博览群籍。道光二年(1822年)成进士,累官至江南河道总督。性无他好,专一嗜书,几十年宦游南北,广事搜罗,宋元旧椠,孤本精钞,收藏至富。道光二十年(1840年)乃筑阁藏书,阁凡三楹,颜曰“海源”,乃取《学记》  相似文献   

19.
<正>王竑(1413—1488),湖北江夏(今属武汉)人,生于河洲(今甘肃临夏),26岁中进士,在江苏做过二任漕运总督、一任江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王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诛阉党、恤百姓、修边防、劝皇帝、强漕务、理盐政,是明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最为百姓传颂的是他为国为民的那份生死担当。反对阉党,稳定局势明朝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阉宦之祸,分别由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引  相似文献   

20.
近日,拜读了郭剑波先生刊登于《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上的来信《历史观也要与时俱进》,对他高度赞扬该刊重新发起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争鸣,以打破当下学术界“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沉闷风气,深表同感。然而,郭先生在谈到中国近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谁应负历史责任的问题时,将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先河的清朝第六代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和琦善相提并论,笔者对此不敢苛同。因为从历史事实看,琦善在鸦片战争中一贯力主求和,也即属于投降派(详见拙文《鸦片战争中的琦善》,载《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而道光则以主战为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