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2月2日至3日,"德国的中国能力与中国的德国能力"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中德大楼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德学院联合主办,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系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孔子学院协办。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博士与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教授分别致辞。江波在致辞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对德交流的悠久传统与现况,并指出在十九大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  相似文献   

3.
正9月21日~22日,"法德轴心与欧盟未来走向及中欧关系"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九楼会议室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德国波恩大学副校长施坦方·科内曼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欧洲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前  相似文献   

4.
《德国研究》2012,(2):F0003-F0003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问题研究所自1998年起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问题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德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中德跨文化交际、德国与欧盟的关系等。研究所自2008年起招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德跨文化交际及国别研究。目前,德国问题研究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共3名,均为教授,并在德国深造或获得过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刘颖 《德国研究》2003,18(2):76-77
20 0 3年 3月 1 1日至 1 2日 ,第二届中德法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隆重召开。会议议题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本次会议由中德学院经济私法教席主持人高旭军教授组织 ,会议采用中德双语交流和同声翻译的方式 ,来自中德双方的 30余名民商法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德方教授有 :洪堡大学的莱塞尔(Raiser)、施瓦克 (Schwark)、契施纳 (Kirchner) ,汉堡大学的施多柏 (Stober) ,多特蒙德大学的舒纳曼(Schuenemann) ,欧洲商学院的柏翁 (Bunge)等 ;中方教授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孙宪忠 ,复旦大学的胡鸿高 ,华东政法大学的顾功…  相似文献   

6.
《德国研究》2013,(2):F0003-F0003
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研修班于2013年4月11-14日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德语系和歌德学院北京分院承办,并得到了德分委四级考试中心的鼎力支持。此次培训专题为"语言学教学"。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中德教学专家担当主讲。  相似文献   

7.
同济大学与德国有着传统的渊源关系,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这种关系曾一度中断,恢复对德的传统联系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已故老校长李国豪教授根据国家建设和学校传统与发展的需要,在中德两国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积极推动了学校对德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建和开展.当时,留德预备部、德语系等机构相继成立,德语教学逐步展开,与德方一些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组建了德国科教情报研究室,这是德国问题研究所的前身.  相似文献   

8.
《德国研究》2013,(2):129
本刊讯《德国发展报告(2013)》(《德国蓝皮书》)发布会于5月10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董琦出席并致辞。《德国发展报告》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二次出版,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角度,全方位剖析了2012年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德国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审慎预测。  相似文献   

9.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1,16(3):65-69
德国文坛元老汉斯·迈耶2001年5月19日与世长辞,终年94岁.汉斯·迈耶参与了20世纪德国文学的几乎所有重大历程,并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学术研究在德国乃至欧美文学界享有盛誉.迈耶是犹太人、文学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马克思主义者、德国语言文学家、教授、作家、善于论战的辩手和乐于交谈的伙伴.他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也是德国当代历史的写照.笔者谨以本文深切悼念这位世纪老人.  相似文献   

10.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5,20(4):F0002-F0002
本刊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于2005年10月26-2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 夸年恰逢德国研究会和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双喜临门,年会因此十分隆重而热烈。 在开幕式暨报告套上,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先后致辞;德国研究会新任名誉会长、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作主题发言,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作题为“德国在扩大中的欧盟”的报告。 来自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北大、清华、人大、经贸大、同济大学等约30家单位近百人出…  相似文献   

11.
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是法国巴黎三大教授、女性与性别研究和法语地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加拿大皇家学0院士、作家、小说理论家及美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文学、电影以及性差异研究的著作,尤其写了很多评论当代作家如杜拉斯、比托尔、埃莱娜·西苏、克罗德·西蒙等人的著述.她的重要作品有:《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或文学的修改痕迹》、《虚构功能:关于小说假象》、《伟大的时代——论克洛德·西蒙》、《从咖啡到永恒:写作中的埃莱娜·西苏》、《玛格丽特·杜拉斯或性差异的故事》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本访谈中,米莱伊?卡勒-格吕贝尔同时以作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教授的独特视角与美学观点解读作家作品,分析细致精辟,更加突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欧盟的两个核心大国,法国和德国在中东欧有着不同的关切。具体而言,从法德两国在欧盟东扩和《东南欧稳定公约》中的表现来看,法国对中东欧的三个次区域,即中欧、波罗的海和东南欧都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注重中东欧国家自身的改革,强调合作风险。而德国更倾向从区域性的角度出发,希望加快中东欧各个次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助力。此外,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来讲,在经贸投资往来、中长期合作等方面可借鉴法德两国的经验。同时中国也要处理好与这些中东欧利益攸关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德、日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日同为二战侵略的罪魁祸首,但两国对待其侵略历史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本文着重介绍战后德国如何清算历史和战胜过去,以为仍在错误思维中徘徊的日本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个重要的地区大国,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对彼此和欧洲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双边关系中,能源因素因其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决定性意义长期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2018年9月,由德俄牵头,法国、奥地利与荷兰合资建造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正式动工铺设。该项目将使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绕开乌克兰,经过波罗的海海底直接连通德俄两国,德国由此成为俄罗斯天然气最重要的转运国。此举虽然在双边层面上保证了德俄的能源经济安全,但在多边层面却招致欧盟、美国等多方反对。因担心会进一步加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盟委员会及中东欧国家欲诉诸法律对该项目施以约束;美国在制裁项目企业的同时转而向波兰、乌克兰等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在利用政治机遇抢占欧洲市场的同时试图制衡俄罗斯的影响力。在多方力量博弈中,德国需要在平衡俄美欧关系中付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5.
赵光锐 《德国研究》2014,(3):107-120
1938-1939年的党卫军入藏考察是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西藏考察,德国首次建立了与西藏之间的直接联系,德国人第一次进入了拉萨,获取了西藏地区数量惊人的科学资料。对西藏的强烈研究兴趣、寻找原始雅利安人在喜马拉雅地区的遗存、通过科学考察提高党卫军的声誉等因素相互交织,促成了此次西藏考察。考察同时展现了以二战为背景的德英政治关系。尽管党卫军西藏考察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当代被过分渲染和夸大,但德国人在此次西藏之行中所作的观察和记录对于国内近代西藏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著袁杰译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乌尔里希·贝克是全球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风险理论专家之一,曾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现执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他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使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并产生深远影响。多年来,贝克将全球化影响下现代社会基础的变迁作为他的研究重点,尝试探讨这些变迁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等所造成的后果和风险。在本书中,贝克认为,"德国的欧洲"势不可挡。现在的欧洲无法在全球化的重重风险中幸存,但如果欧洲崩溃,必将导致灾难性的混乱。欧洲必须重建,要自下而上地创建一个公民的欧洲,让普通的欧洲人走到一起,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