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 《人民检察》2011,(18):59-62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对于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关押,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司法资源的投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某区人民检察院2003—2010年受理的移送审查起诉案件的审前羁押情况、判决情况以及该院司法管辖区域内的某公安机关2003—2010年在办理普通刑事案件时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情况为对象,做一些实证分析,尝试以区域性的调研结果来透视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运行现状,并对完善我国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制度以及适用做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
杨浩  伊兵 《天津律师》2006,(3):38-40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分为羁押性强制措施.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羁押性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其中羁押性强制措施以逮捕(指正式逮捕及逮捕后的羁押)为代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以取保候审为代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保障人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尽管程序公正的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面对打击犯罪的现实需要.我国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被作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加以使用。法律尽管规定了一些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但在实践中较少使用,或者作为变相羁押的措施加以使用(如监视居住).或者作为万不得已的手段加以使用(羁押期限届满)。从现实原因看,侦查人员素质低下、侦查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导致了侦查机关对口供的依赖,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成了获取口供的重要手段。在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与口供中心主义呈现出相互支撑的态势。刑诉法修改后,尽管在法律规定上,对强制措施制度作了较大程度的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未能起到有效减少审前羁押的效果,“超期羁押”、“变相羁押”、“久押不决”仍然是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钟贵荣 《法制与社会》2014,(26):286-287
在我国自侦案件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就取保候审而言,存在适用较为随意、保证方式任意选择、执行措施不到位、操作程序混乱、权利救济受到过多限制等问题;就监视居住而言,存在适用率过低、执法主体错位、执行地点不一、执行难度很大、执行成本很高等问题。在未来自侦案件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必须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关于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的公开听证程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羁押性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广泛使用,但是采取羁押措施决定的作出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被羁押人也不能申请中立司法机构予以审查,从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审前合法权利的保护。本文试从对羁押性强制措施的现状分析入手,试图通过建立公开听证程序来完善我国的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以达到加强人权保护、完善诉讼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以限制其人身自由为形式的特定强制办法。羁押性强制措施在执行中存在适用率极低的问题。本文对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从我国的强制措施制度的设计理念层面、制度设计层面、国家机关的执法理念、我国的执法环境等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制度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社会控制和限制权力的诉讼价值目的,但由于各种历史、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其限制权力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涉罪外来人员审前高羁押状况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司法实务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12年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时细化了逮捕条件,完善了逮捕的程序,本文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在检察业务实践中的切身感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为解决涉罪外来人员审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高海涛 《法制与社会》2012,(18):185+193
流动人口由于其自身特点,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随着新刑诉法明确社会危害性的概念,完善强制措施的细节和衔接,增强了强制措施的执行力和保障力,使流动人口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扩大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是对未成年人实行少捕慎捕原则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办案人员往往倾向逮捕,而没有对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可行性作充分考虑。法律失范造成司法实践对"社会危险性"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为防止主观恣意,需要建立一套评估机制,规范自由裁量,使之科学化。非羁押措施可行性评估机制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预测学等科学方法建立,旨在通过评估非羁押的风险,正确判断未成年人适用非羁押强制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10.
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辨证关系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微妙的,也是十分密切的。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保障人权,然而却是以限制或剥夺具体人的人权为条件的;羁押性强制措施可以成为保障大多数人安全、保障大多数人生存权、自由、财产所有权的手段,同时也可能成为侵犯人权的凶手。二者既互相矛盾又统一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和法律基础之中。(一)羁押性强制措施与人权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身自由是人权的基本内容,这一点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还是在米尔恩的人权哲学中,包括现有的人权理论的各个流派,都是认可…  相似文献   

11.
在1997年经过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六章关于强制措施规定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先行拘留和逮捕五种强制措施。在执行刑事诉讼程序的过程中,我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率达80%以上。但审判的结果是缓刑、免刑的只占到2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认罪的被告人还是被监禁起来。比如俄罗斯在2001年羁押犯人为25万人,现在只关押12.5万人,降低到50%以下;美国认罪率达到95%。有80%的案件不经过法庭审判而由诉辩交易,一般轻罪都不羁押。日本认罪率达到90%,只要认罪一般不羁押。需要羁押的属个别。英国规定只要被告人认罪刑期可减少50%。尽量做到不收监。从我国羁押刑的成员来看,有一部分未成年人。有个别孕妇、有哺乳期妇女,还有一些轻罪的服刑人员,更有一些判二年的服刑人员也被羁押起来。这样一来监禁刑的人越来越多。司法资源被大量无情的浪费,更不利他们的改造和自新。给日后刑满释放上学、就业造成很大困难,在这点全世界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我曾经给人大和司法行政提出过如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羁押权”直接作用的物理空间场所,提出“隐性羁押”的概念,这一概念与适用于看守所的刑拘和逮捕等强制措施导致的“显性羁押”问题相互对照,以便指称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留置盘查措施以及拘传、监视居住等三种所外强制措施适用过程中所伴生或衍生的“事实上”(de facto)的变相羁押现象。隐性羁押场所主要是候问(留置)室和拘传、监视居住等“指定类”场所.。对其的研究将侧重于对现有强制措施体系进行宏观上的制度检视与微观上的行为解构,或许对提出妥适的管制对策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今年以来,湖北省公安、检察。法院对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态度严肃,执行认真,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但在执行刑事强制措施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不办法律手续,随意超期羁押。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少数干警缺乏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意识,“穿新鞋,走老路”,只要能破案,或者案件不办错,对法定办案期限从不去考虑,仍然停留在原来办案的思维方式上,该依法办理延长办案期限手续的也不去办,使合迭办案变成了违法办案。二是不及时办理延长羁押期限手续。少数单位和办案人员虽有执行办案期限的意识,但在办理延长羁…  相似文献   

14.
强制措施依附办案期限的模式,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刑罚的“预支”现象,并导致刑罚“透支”的后果,制约着法官的裁判,对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建立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补救程序,可以防止和消除由于刑罚“透支”所带来的不良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5.
重罪案件审前羁押率长期居高不下,原因包括径行逮捕观念的不当扩张,案外因素的显著影响,取保候审的独立价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羁押的证据保全功能被不当异化。强制措施的适用应根据新时代犯罪结构变化由概况式、粗放式向个别化、精细化适用转变。重罪案件适用取保候审既存在理念更新问题,更涉及相关保障机制的优化和关联制度的协调问题,要倡导精细化的社会危险性评价模式,重视听证程序在消解案外因素方面的价值,优化取保候审的约束手段和有效传导证据标准及案件质量追责压力。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未成年入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率低且适用不平衡,既有制度层面原因,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与国外保释制度相比较,在适用主体、决定主体、保障机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并提出了我国未成年人非羁押强制措施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之一,是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十八大后,随着规范化办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反腐败力度的高压状态的持续,监视居住被各地检察机关普遍适用,从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本文试就检察机关适用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问题和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涉嫌犯罪的人大代表适用强制措施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由于受法律和各种法规的限制,检察机关对人大代表适用强制措施在适用 范围 、执行程序、许可主体和变更等方面遇到了问题,影响了依法独立办案。对此,要加强对人 大代表司法保障权的立法研究,规范对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的司法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20.
强制措施的修改与适用李忠诚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在保留强制措施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认真研究修改后的强制措施,对于正确执行新刑事诉讼法,正确适用强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