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浓烈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之中,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从沙皇俄国到苏维埃政权,再到今天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东正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历程,其在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统一、规范民众道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宗教右翼逐渐在美国兴起,开始关心美国社会道德和家庭传统价值观,而后积极地参与美国社会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国家政策产生影响,继而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这已逐渐成为美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兴起后的宗教右翼对小布什政府时期外交政策的影响,来帮助人们了解美国宗教右翼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便更清楚地把握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郭灿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理论体系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物质交往关系的产物;意识形态一巨形成就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的反作用,能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8)
在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关系中,宗教与道德的关系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最密切的,宗教常常被认为是道德的源泉和保证。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真正保证不是宗教,而是社会的人际关系。然而,尽管道德的来源不是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宗教所能提供的信念资源也是现代道德所需要的,宗教是一种可能的现代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5.
高玉琢  王宏 《理论探索》2007,(2):157-160
《礼记》是礼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理想与现实的混生物。通过对《礼记》的法理解读,我们发现,礼通过不断世俗化的过程,把构成宗教的观念、情感和仪式沉浸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礼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礼潜移默化地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并对社会整体进行规训;《礼记》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差序治理的思想,这种差序不但不与平等相冲突,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中国礼社会是政治封建性的,而古罗马的市民社会却是社会封建性的,中国礼社会抑制经济发展,强调道德性教化,而古罗马社会则推崇私产神圣等等,这种对礼社会和古罗马市民社会的比较,有助于我们考察现代两型社会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在凯·尼尔森看来,对马克思道德观的社会学解读是透视历史唯物主义道德可能的重要视角.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发挥着中性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自我意识,所以道德在不同的语境发挥不同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理由以道德是意识形态而拒斥道德.对于马克思而言,道德不是建立在主体内省基础上的外在规范,而是由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社会伦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解读只有还原道德的"伦理"形态才得以可能.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可能,并非是对无产阶级阶级利益和社会正义的忽视,无产阶级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实质是维护人类的共同之善,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的发展进步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7.
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促进边境地区形成社会和谐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缓解和消除社会成员间的离散和不稳定现象,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和行为导向功能,引导和推动着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关于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宗教的、哲学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间因素"的思想,为后人研究社会心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普列汉诺夫在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是居于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之间的"中间环节"思想.这不仅是时恩格斯"中间因素"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艳慧 《学理论》2009,(25):11-12
长期以来宗教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也在一步步走向多元化,变得更加世俗化。从长期来看,宗教的衰落趋势未来将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0.
梁旭 《学理论》2010,(23):132-133
谚语作为与人类的变迁史一起变化而来的精神遗产以及道德遗产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当中融合了多种多样的经验,以及科学知识等。每个民族都会产生符合自己民族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环境的谚语。谚语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特点、性质、精神等,所以,谚语在研究和观察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迷信、风俗、制度、人情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与政治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广  童宁 《理论探索》2006,1(2):28-30
从意识形态的性向性方面和意向性方面划分来看,政治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性向性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密切相关,所以国家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的调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意识形态本身的结构性状不同,政治文化的调整方式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2.
尽管马克思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多有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拒斥道德;与此同时,尽管马克思并不拒斥道德,但他并没有以道德原则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那种指认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观点,直接有悖于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关于道德原则的定位,即道德总是非独立的与从属的。不仅道德原则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而且,"经济基础"所代表的经济事实也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不是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这类表述,与其说"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奠基性原则,不如说它是马克思思考政治生活与道德原则的出发点。纵然我们分别排除了道德原则和"经济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却不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失去了作为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共同体所做的辩护、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辨析等,无不彰显着政治哲学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特质,从而证明了超越"基础"的政治哲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涉民族因素社会冲突既不关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又与宗教问题无涉,通常表现为民事纠纷或刑事问题等,冲突的目标既不是为了改变法律规则,也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因而与民族问题存在本质差异。在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偏好使用政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手段加以解决。这种政治优先策略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在客观上模糊了涉民族因素社会冲突的范畴,后果是将单纯的法律关系替换为政治关系。在社会治理的角度,法治对策是现实选择,具体有:培养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统一法律体系,尤其迫切需要完善程序性法规建设;做好政策与法律的协调、衔接工作;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依附于社会发展,它的功能表现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具有互动共通性和不对称性,它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人立身处事之本。当今时代,道德也是生产力和资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道德;道德与社会进步以及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对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大有裨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与人际关系和谐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推动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家治理、防病治病及做人等方面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对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明确,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党中央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决心。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5)
本文在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教育、宗教文化三个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并提出通过地区经济与政治参与同步协调发展、增强教育力量、适应宗教文化等举措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8.
欧阳丽君 《学理论》2013,(23):377-378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种文化对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会越来越意识到当代文化会对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在学校的时候参加一些有利于人们性格和道德形成的文化活动,这样能够为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打下基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制定战略方针,增加我国整体的文化实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疏导,培养符合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人。美国一贯鼓吹其主流政治文化,同时排斥、抨击与其格格不入的思想。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群体一定程度上面临政治社会化路径不畅问题,引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淡化。本文在"路径一目标"分析框架下,以农民工为考察对象,对50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传播、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这四条政治社会化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传播经由政治学习与内化以及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经由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间接促进作用。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整体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