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家斌  龚庆忠 《福建党史月刊》2006,(10):I0006-I0007
1934年8月上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由连罗十三独立团派出的陈云飞带领的一个连战士的接应下,顺利到达罗源县凤坂地区。13日,先遣队领导人在临时指挥部所在地百丈村会见了闽东独立团团长任铁锋、连罗第十三独立团团长魏耿、政委叶如针、参谋长杨采衡、连罗中心县委委员张瑞财、连罗三区游击队长林忠忠、指导员林灿灿等,详细了解敌我双方情况。13日晚10时许,在粟裕指挥下,先遣队发起总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罗源城。共溃敌千余,  相似文献   

2.
(一)“二战”时期,连江是闽东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早在一九二九年九月连江就建立了党的特支,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成立了县委。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一九三二年八月,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在连江官坂合山村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连罗革命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十三支队在成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粉碎了敌人对连罗地区的三次“围剿”,争取了丹阳、桂林民团二十多人携枪起义,先后打垮了连罗两县十八个地主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五年二月敌人派重兵猛扑连罗地区,这一地区唯一的红军部队——闽东“西南团”(红军第十三独立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之后,连江县委将地方武装赤卫队、肃反队、警卫连等组成连罗独立营扩编起来的,约有五百多人枪)。决定分兵两路奔向山区和沿海突围。其中连江县委领导机关及西南团的两个连撤到沿海一带,经与西洋岛上闽东红军海上游击独立营取得联系,于二月十八日连夜率部二百余人乘船前往西洋岛、浮鹰岛。但在途中又遭敌人追击,大  相似文献   

4.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连罗)红军13独立团、连罗县委会师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潘渡乡陀市村溪东自然村。  相似文献   

5.
杨而菖1913年生于连江县透堡乡西门村一个佃农家庭。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后,历任中共连江县特别支部组织部长、县行动委员会组织部长、县行委书记、透堡支部书记、中共连江县委书记等职。1931年 10月,和邓子恢一道在连江发动透堡、定安、东湖三村农民秋收减租斗争,12月,领导透堡农民暴动。1932年6月,在陶铸主持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游击第十三支队成立,任政委。9月,率游击队打破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围剿”,又开辟方圆四十里的长龙山面区游击根据地。11 月,率游击队一举解放透堡,并将游击队扩编为闽东工农游击十三总队,任总队长兼政委。同月,主持成立透堡区、乡苏维埃政府,在透堡试行以分田为核心的土地革命。11月26日,率领游击队攻占筱埕、黄岐、坑园、晓澳等乡镇,苏维埃旗帜在连罗大地到处飘扬。1934年1月2日在指挥解放马鼻镇战斗中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在有关反映闽东三十年代工农武装斗争的论著中,都把闽东工农游击队下属的七个支队的名称,写成“闽东工农游击第×支队”,中间漏了一个“队”字。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根据现有找到的盖有第七和第十一支队队部印鉴的两张收条来看,第七、第十一支队是闽东工农游击队第七、第十一支队,而不是闽东工农游击第七、第十一支队。照此类推,一、三、五、九、十三支队也应如此。希望在今后的论述中,注意  相似文献   

7.
王明星的名字,在苏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在新四军中被誉为孤胆英雄。王明星是连江人,1934年7月参加红军,先在红十三独立团当司号员、卫生员、宣传员。闽东独立师成立后,调到师部当宣传员。1936年6月提升为闽东红军二纵队三支队队长。1938年1月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开赴皖南抗日前线时,王明星任一营三连连长。  相似文献   

8.
首取姜堰 郭村保卫战胜利之后,在苏北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为了继续东进,打开抗战局面,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别担任正、副指挥。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等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二、三纵队。第三纵队以我们苏皖支队为基础进行扩编。陶勇任司令员,张震东为参谋长,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即第三团(原苏皖支队)、第七团(原陈玉生所部),第八团(原江都独立团)。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11,(7):45-45
1918年,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l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他率部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红军”旗号,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第一任总司令”之说由此得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陈元宰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干事、厦门市委常委(主持日常工作)、漳属特委书记等要职。 1931年1月,厦门党组织遭敌破坏,陈元宰被捕入狱,遭受严刑酷打,被判无期徒刑。他坚贞不屈领导难友进行斗争。在党组织营救下,于1933年12月出狱。中共福州市委派他到连罗中心县委任宣传部长并负责县委日常工作,为开辟连罗地区、支持闽东特委建立等作出重要贡献。“闽变”失败后,国民党大举“围剿”闽东苏区时,陈同任  相似文献   

11.
贺龙部队是起义的主力 南昌起义部队来自多方面,但贺龙任军长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及叶挺独立团扩编后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是起义的主力。  相似文献   

12.
董恒峰 《湘潮》2008,(11):20-23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袁国平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和政委、西北抗日红军学校政委、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第三科)政委、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二校(又称抗大步兵学校)政委,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其中不少人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和新中国建设的栋梁。  相似文献   

13.
1942年5月,面对日军“铁壁合围”、“‘捕捉奇袭”和“三光政策”等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原“晋豫边游击支队”(简称店支队)改编到八路军129师新1旅第1团和第2团的指战员,在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直接指挥下,充分利用我军对当地人情地貌了如指掌的优势,对入侵之敌进行狠狠打击,我当时作为第2团卫生队队长,跟随刘伯承师长左右,目睹耳闻了刘、邓首长的高风亮节,至今思之,今人感怀尤深。6月8日,当我二团部队按照师、旅的作战部署,行进到黎城东山宋家庄和黄岩地区后,先后接到刘伯承师长和邓,]、平政委两次任务截然不同的作战…  相似文献   

14.
1934年9月底,在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领导下,以闽东红军第二独立团、第十三独立团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部分骨干为基础,组建了闽东红军独立师。全师3个团,共1600多人。闽东红军独立师的创立,把闽东土地革命推向了最高潮。 此前,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34年2月在福安柏柱洋召开,选举产生了闽东苏维埃政府,马立峰任主席、叶秀藩任副主席。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福霞、安德、安福、福寿、霞鼎、连江6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不久,又相继成立了罗源、周墩、霞鼎泰3个县苏维埃政府。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在苏  相似文献   

15.
肖如平 《党史文苑》2007,(11):37-41
陈铭枢(1889-1965),字真如,广东合浦人,国民党陆军上将,早年参加过孙巾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20年孙中山创建粤军3个师。陈铭枢被任命为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北伐前夕,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与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并肩作战.连克北洋军重镇,被誉为“铁军”。攻克武汉后,第十师被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警备司令.  相似文献   

16.
1925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区委在肇庆组建了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三十四团.由叶挺任团长。1926年1月,三十四团改称独立团。该团骨干由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黄埔军校、川军及省港罢工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他们的任免、调动均由中共中央直接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同年12月23日,武汉国民政府将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至此。独立团历史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7.
出发于长涧源,闽化红军游击队入编新四军第三支队 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是一支铁的英雄团队。这支英雄团队,是以景安红军五十五团为基础发展成闽北红军独立团.后又扩大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历经艰苦卓绝三年游击战争的锻炼和考验,从闽北游击区走进由历史名将叶挺领导的新四军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18.
13、惠及生人肉白骨,至今歌颂满湖西1939年秋,罗荣桓逐渐把注意力转向鲁南地区,即当时的山东省津浦路以东、胶济路以南的广大地区。10月初,当他正准备率大部队向鲁南转移的时候,突然接到电报,说位于苏、鲁、豫、皖的(微山)湖西地区,苏鲁豫区党委又在搞什么“肃托”(即肃清托派),并抓了许多人,有300多人无辜被杀。就连时任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兼第四大队大队长的梁兴初、支队独立大队政委郭影秋等部队领导,也被当作“托派”抓了起来。罗荣桓接到电报后,心急如焚。他一边拍电报给主持“肃托”工作的王凤鸣,命令其立…  相似文献   

19.
相当长时期以来,举凡涉及“漳浦事件”、“何鸣问题”的不少党史著述与回忆录,都把何鸣说成是“中国工农工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以下简称‘红三团’)及其后来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闽南第三支队”(以下简称‘红三支队)的“团长”、“支队长”、“政委”或“团长兼政委”。但是笔者最近发现,这些说法都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20.
70年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随县(今随州市曾都区)万和店,绽放绚丽鲜花,结出了两个硕果:一是成立了“华中游击纵队第三游击支队”(后改为第五战区第一游击纵队独立大队。1940年2月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信应总队第三大队);二是开办了“华中游击纵队第三游击支队战时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