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 现代化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涉及社会政治、法律和社会精神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变迁。“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化的解释可区别为古典含义和现代含义两种。”古典含义指脱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过程,又曰近代化过程;现代含义则指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或曰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现代化首先启动于西欧 ,是因为西欧曾为农业文明的最薄弱环节。因此 ,西化主义不能代表现代化的前景和方向 ,只有把现代化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们进行制度文明建设,不是要走“西化”或“欧化”的道路,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达国家的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竭力想把他们那一套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有一种想法,以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西化”,甚至“全盘西化”。在中国,这种议论有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不绝如缕。 在社会和经济管理方面,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同时也开启了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历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而赢得了现代化先发优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进程,而且内生了裹挟并同化世界的空间占有冲动。以唯物史观审视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鉴证了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近代以来,中国不同的阶级和政治力量都曾面临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历史考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了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此在理论、价值、文明维度上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提高了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紧密相联。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并主动承担起现代化社会生活方式倡导者、实践者和领导者的责任,中国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跨越了贫困和温饱实现了小康,并逐步从盲目“西化”到“中国化”转型,表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信息平台     
我国学者构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研究在我国结出了创新之果。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点,将来还有新的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的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工具主义法律观与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不相容的。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大小取决于对工具主义法律观的扬弃程度。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理性主义法律观也难以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西方技术主义、繁琐主义、极端专业主义的法治体系和法治构造,严重扼杀了生机勃勃的法治精神。中国依法治国的观念基础在于实现从工具主义法律观向治理主义法律观的转变。治理主义法治观首先体现为对法治精神的尊崇,其次更注重法治在不同治理空间中的落实。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中的贯彻与落实存在着不同的实现路径。治理主义法律观关注的是法律能否转化为解决国家治理议题、社会治理议题和社区治理议题的观念资源和制度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法治的刚性程度在从国家治理向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传递的过程中,是逐渐递减的。换言之,法治在不同治理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制度形态。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社会人口、财富、活动逐步向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是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和演进,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归宿。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达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高度城镇化的社会。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  相似文献   

12.
刘大为 《探索与争鸣》2022,(8):138-145+179-180
在国家—社会的结构之下,国家观念是社会心态的核心呈现。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大致经历了家天下时期的“孝亲忠君”、救亡图存时期的“祖国母亲”、集体化时期的“新中国”及个体化与数字化时代下“阿中哥哥”的变迁。通过历时分析,可以看到国家观念是个人与国家关系在不同时代结构性变迁的产物,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家天下—民族国家—国家主义—个体主义—多元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虽有其独特文化特性,但仍是人类文明现代性进程的组成部分,有着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从国家观念演变看,其方向是走出“以家喻国”的家本位观念,逐渐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建构起理性平和的道德期待与权利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看,市场经济在中国经历了由拒斥到认可,由确立到完善深化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我国国家治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到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相互博弈的转型模式,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深化时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共治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家治理在一步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正处在由转型模式向协同共治模式的转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们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是搞产.早我们存现代化律设时期必然借鉴和批判地继承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应该营造~种以“和为贵”为主旨的文化氛围。“和为贵”:新的诠释“和为贵”一语出自《论语·学而》:“有…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至今约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社会现代化之图景,步履艰难,行似蜗牛,且跌宕起伏、波折不已。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主题始终处于偏离状态。非现代化性的社会现实,可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演进之最大悲剧。探其因缘,笔者以为根本性的障碍机制在于社会领导阶层观念转换的艰缓。近代世界开启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不同变迁拥有一个共同的发展主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现代化。依据各国现代化之经验,可分前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不包括日本)和后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二大类。与前者不同,后者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个触发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从比较落后的状态向先进的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作为一股历史潮流,现代化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因而带有不可逆转的性质。“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退回到其与现代化相遇之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是重要维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列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设专章对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准确理解二者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主动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充足的效能支撑。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维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间是一个互动共生的整体,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成要素。作为对国家发展状态的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从发展愿景上看,其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等多重维度。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表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特质与评价标准,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意义上的发展,特指“后发展”,亦即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性的社会变革,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转型和革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作出一定的原则选择并加以遵循。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求实原则。所…  相似文献   

20.
钟红  连伟利 《重庆行政》2013,14(3):79-82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过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向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