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现代物流业 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几乎涵盖了三次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基础较好,但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的物流而言,东北地区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应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构建专业化物流体系和物流中心以及大力培养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城市规划的整合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既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战略方针,也是引领城市规划转型的指导思想。坚持区域统筹,整合东北区城市发展,研究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大区域发展规划,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为此,就以统筹整合规划及建设,实施东北城市整合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出发,已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到日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加大环渤海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力度,以市场经济先导区拉动“大大连”建设,注重在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上培育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长因素和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地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程,使之成长为东北亚区域的新兴工业基地、现代装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和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4.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区域整体概念,振兴农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层面。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为东北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兴农富民提供了难得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从大区域观的视角提出破除行政区划的界限,发挥各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在分工合作中配置好农业资源,不断增强东北大农业的整体实力,同其他产业一起共谋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业。  相似文献   

5.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应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区域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与支撑效应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主要机制和重要突破口,建立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观及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强调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组合;加速响应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进程;整合产业发展的空间经济地域;强化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支撑系统相结合,从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3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决策。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将东部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毗邻,双方具有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的基础和条件。中俄毗邻地区同步开发,为两地的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商机,有助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俄罗斯东部地区也是东北振兴不可或缺的舞台,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振兴东北”成了十六大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东北亚腹地,具有与东北亚地区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的基础扣条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东北亚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将给东北亚增添新的活力,有助于东北亚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同时,东北亚是东北振兴不可或缺的舞台,与其合作能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需要提高经济的外向度,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而,扩大对外开放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我省与俄罗斯联邦相邻,有着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优越条件。积极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将有力地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俄罗斯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合作伙伴(一)东北…  相似文献   

9.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 ,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边缘化了。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外市场和资源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中国东北的发展置于东北亚区域内 ,有利于东北地区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振兴和发展。同时 ,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也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能够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理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在这个振兴过程中,如何促进女性就业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时间配置理论推导出女性"三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特点,这些都严重影响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劳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和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类型界定,跟从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为主要开发对象的东北综合经济区,应当从整体上认定为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的现实价值,具有从整体上认定东北地区为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的资本依托、制约因素、发展目标,特别是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措施,加快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进程,才能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建成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与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强的适应与反馈的互动关联态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将促进东北地区城镇空间结构载体功能强化以及城镇体系发展的外向化,并认为产业空间协调与城市群整合、产业体系重构与地域优化及产业升级与城市职能体系优化等是产业支撑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参与和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企业文化的问题。从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然而,又由于这种文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地区经济上的落后。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先导,以企业观念的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老工业企业文化的观念,大力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剑 《东北亚论坛》2004,13(5):8-12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合作已经形成了联动发展的趋势。东北振兴为东北亚搭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东北亚合作为东北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科学而合理的制度供给是东北振兴与东北亚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跨行政区的东北振兴协调机制或组织,加快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促进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合作联动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土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黑土区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石油、化工、钢铁、汽车、森工等生产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只是要改造东北地区的老工业,而是要盘活整个东北经济,从而改变东北地区的经济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绝对不能忽视,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很好地为工业与服务业提供基础性保障。辩证地看待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的内涵。只有推行现代农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才能推动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才能保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尹豪 《东北亚论坛》2004,13(2):18-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寻找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将直接关系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各种历史原因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