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黄慧 《西亚非洲》2012,(1):50-66
阿尔及利亚的卡比尔人问题,是围绕卡比尔人作为少数族群的语言与文化权利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法国殖民者对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区分为卡比尔人问题的产生埋下伏笔。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卡比利亚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内部市场的发展促成该地区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政府的阿拉伯化政策引发了卡比尔人的文化、政治运动。卡比尔人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出现了跨国化、地方化的趋势。卡比尔人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阿尔及利亚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产生于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以宗教、民族和国家为认同基础的不同民族主义相互竞争,决定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在斗争中的主导地位。独立后,国家民族主义构筑出空洞的民族主义外壳,国家政治经历了极为重要的转折,民族主义进入重构时期。当前,民族主义日益呈现出其实质性内容更加充实、关注的焦点由政治转向经济,以及内涵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阿尔及利亚独立 40余年以来经历了 5任政府 ,这 5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各有不同 ,概括起来有 5大特点 :由于双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突出与法国的特殊关系 ;受当时国内及国际背景影响 ,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鉴于民族属性 ,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 ;地缘政治因素使阿尔及利亚开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 ;在新形势下密切与世界强国的关系。这 5大特点构成了阿尔及利亚各个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布特弗利卡执政方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4月布特弗利卡上台执政,给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布特弗利卡通过第一任期(1999~2004年)执政,使曾遭受近十年内乱的阿尔及利亚逐步走出混乱,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趋于稳定发展。他的执政方略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维护民族团结,重铸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凝聚力;(2)突出改革与创新精神,推动阿尔及利亚社会全面改革;(3)奉行缓和与合作的外交路线,重新树立阿尔及利亚的国际威望。布特弗利卡在第一任期已经为阿尔及利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其第二任期执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62年以来 ,阿尔及利亚与美国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和复交的曲折过程。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 ,阿美关系发展较快 ,且体现出更多的战略意义。阿美两国政府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 ,相互借重 ,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政治互信增强 ,高层访问增多 ;经贸往来增加 ,投资领域扩大 ;政治军事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促成阿美关系发展的动因有 :阿尔及利亚发展外交需要与世界大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阿尔及利亚发展经济需要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援助 ;美国外交目标锁定法属非洲地区 ,是出于其自身安全战略的需要。阿美两国关系发展前景看好 ,但仍有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多种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改革已经彻底改变了二次大战后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路径和格局.在30余年的时间里,民主政治取代了威权体制,并使频繁的军事政变乃至战乱告一段落.在拉美历史上,人口的绝大多数,不分阶级、种族、性别,第一次成为政治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各种色彩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左翼力量.然而,拉美民主政治的质量以及民主体制下社会的治理状况却是千差万别和极不平衡的.拉美的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难题和挑战,这既来自民主政治本身,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痼疾.政治发展进程不仅与民主的类型和程度相关,而且也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整合方式密不可分.世纪之交的拉丁美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显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缅甸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许。缅甸改革的原因有:军政府陷入政治统治的巨大合法性危机,统治基础日益薄弱;西方的制裁对缅甸拓展国际空间、融入国际体系的阻碍;来自东盟的促其改革的区域一体化压力。缅甸改革的实质是以军人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防御式改革”,顺序是先整体后局部,先政治后经济再社会文化;改革难点在于国家认同和宗教和解。在改革前景上,巩固发展党与全国民主联盟对议会控制权的争夺将成为缅甸政治焦点,而且很可能遭受由军队地位引起的宪法危机,并受到中美等大国力量博弈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拉丁美洲近现代史上,近半个多世纪是该地区政治进程中更为波澜壮阔的时期。在此期间,拉美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群雄角逐,此起彼伏;而拉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代表新生产方式的新兴阶级力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同其他各社会阶级,特别是同代表旧生产方式的封建阶级经过反复较量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又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基本上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结构。七十年代末,由拉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化运动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参加的人民民主运动,在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完全改变了拉美地区政治地图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在姆贝基辞去总统职务后公开分裂,分裂出去的该党派人士联合其他政治力量,成立了新政党--南非人民大会.非国大分裂,源于该党波洛夸内会议、祖马与姆贝基的矛盾,以及党内的政策分歧.新成立的南非人民大会显示出战略目标清晰、政治包容性强的特点.非国大分裂与新政党成立分散和削弱了非国大在南非政坛的力量,增加了2009年南非大选的变数,并促使南非社会将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政策的大讨论引向深入,这一事件会影响南非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走向,或将成为南非第二次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外交--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经济外交从50年代起经历了几个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经济力量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互相促进,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拉美地区的政治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地区政治形势比较稳定 ,“热点”减少 ,没有发生新的、重大的国内国际冲突 ;民主化进程取得进展 ,大选平稳进行 ,政权交接顺利。但民主的基础并不牢固 ;经济困难的加剧会为中左翼政治力量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拉美一些国家的政治状况 :墨西哥新总统福克斯执政近 1年 ,在培育新型政治关系方面有所建树 ,其他方面政绩平平 ;哥伦比亚仍为地区“热点”,和谈举步维艰 ;委内瑞拉形势趋于紧张 ;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动荡。拉美政坛已暴露出的新老问题都有着深刻的结构性根源 ,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解决 ,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未来几年内拉美政坛可能会进入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阿尔及利亚财政部透露,2006年一季度,阿尔及利亚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为3·4亿美元,占阿尔及利亚阿进口总额的6·7%,较2005年同期增长44·9%。这样,在阿尔及利亚的进口来源国中,中国排在法、意之后,跃居第三位,排在德、美之前。2005年,中国是阿尔及利亚第四大进口来源国,排名在法、意、美之后。2006年第一季度,阿尔及利亚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74·5亿美元,其中阿出口123·4亿美元,进口51·1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尔及利亚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国跃居阿尔及利亚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名士…  相似文献   

13.
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固然属于不同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为载体,探讨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以及中亚五国独立后的相互关系,以便于我们对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以及中亚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本世纪末,世界经济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战后到70年代初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滞胀”或经济发展缓慢时期;八、九十年代的改革或调整时期。在80年代,改革或调整已经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和成效。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继走出了经济停滞或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加剧并存的所谓“滞胀”困境,实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僵化、落后的经济模式,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的发展在世界总格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影响下,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一时期是拉美国家反对美国霸权、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拉美工业和城市发展较快,农业资本主义因素逐步增长,民族经济和政治实力大为增强。因此,拉美国家已有较大的实力对抗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经济上受制于人,政治上受控于他”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占据拉美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拉美政治进程的主要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6.
高祖贵 《和平与发展》2011,(5):60-63,77-80
从2010年底开始持续至今的中东大变局,已经把中东地区拖入新的动荡、转型和重塑时期。伊斯兰主义力量乘势扩展政治影响——中东多数国家的政治体系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为伊斯兰主义力量扩大影响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伊斯兰主义力量政治影响力的上升又在深刻影响区域内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态的变化;主要地区机制在变局应对中此消彼长——呈现阿拉伯联盟疲弱、海湾合作委员会扩张、非洲联盟崛起的态势;区域内主要大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土耳其外部环境改善、伊朗面临地区环境趋于复杂、以色列的安全环境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17.
尼加拉瓜全国反对派联盟的总统候选人查莫罗夫人,利用因战乱造成的经济困难局面和人心思定的心理,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选举击败了执政10年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而获胜,于1990年4月25日上台执政。查莫罗夫人执政后的半年多来,尼加拉瓜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说来,新政府极力推行和平和解进程,取得某些进展;国内三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经济私有化进程并未使经济状况好转;社会内部危机四伏。在此形势下,尼加拉瓜局势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中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先支持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推动反美、反苏的不结盟运动。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日趋增长,中国与中东各国展开全方位经济合作,同时坚持不干涉内政、不卷入地区冲突的原则。积极进取的经济政策和谨慎保守的政治安全政策构成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中东战略的主要特征,也让中国成为近年来没有在中东问题上犯大错的唯一大国。然而,近年来两股力量相向而行,把中国向中东政治的中心舞台推送。  相似文献   

19.
独立后,为巩固政治独立,把印度建成现代化工业强国,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实行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运用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制定灵活有效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充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建立工业基础,灵活发展对外经济。经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印度经济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摆脱了殖民时期长期停滞和独立后一段时期内缓慢发展的状况,加快了国  相似文献   

20.
刘会清  王泰 《西亚非洲》2007,3(9):54-58
19世纪是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时代。在此之前,作为"外部领域"的埃及为人类文明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古代世界体系和伊斯兰世界体系的主要构建力量与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埃及被迫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适应性交往";随着埃及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政治上受控于英国,埃及完成了其"最后被边缘化"的进程。从文明交往的角度透视,埃及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体现了下列一些交往性特征:它是文明交往中挑战与应战的交锋;且是文明交往中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更是文明交往中危机和机遇的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