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170年前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作并发表的论战性著作。这部著作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思路。从写作逻辑上看,马克思首先从现实的经济现象切入站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哲学历史观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因此,在解读这一文本时,我们要透过文本本身所凸显出的描述逻辑寻找到其深层的本质逻辑,揭示出马克思思路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发生学思路,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部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红军 《前沿》2010,(15):29-33
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蕴含着丰富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学习《哲学的贫困》中这一思想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能够得到许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海鸥 《政策》2002,(2):40-41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发表距今已有154年的历史了,(1848年1月写成,1848年2月发表),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以这部著作为纲领,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4.
超越维度作为哲学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理解和诠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的维度。哲学的超越性问题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马克思哲学的超越在《资本论》这一光辉著作中得到了完美地展现。通过对《资本论》的文本学解读,可以更加明确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核心内容和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异化论包含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萌芽──兼论对费尔巴哈之超越庄建儿研究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侧重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这是对的。但是作为同一时期著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槁》也不能忽视。这部著作所体现的早期典型异...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是逐渐演变的,这些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在《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之际,系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演变过程,不论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还是对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部著作中不仅对资本主义的自由观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自由不是人类理想状态的自由,反倒是对人类自由的一种限制和压制,在此基础上他对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而且提到了自由如何的实现问题。由此可见,从自由观的角度看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那么简单,它同样是研究马克思的自由观必不可少的一部著作,理应得到我们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孙芳 《理论月刊》2012,(7):41-44
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和政治经济学不同流派的批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入手探讨贫困的根源,并指出贫困的斗争性趋向,这为随后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阐述的贫困观闪烁着新的历史观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全球贫困问题,正确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凡是阅读过曾庆榴教授《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一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共识:这部著作可圈可点,它的出版可喜可贺。对这部著作,我想说的是三个字:“特、优、品”。“特”是特色。应当看到,《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这部著作的出版时机,正是广东着力建设文化大省,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背景。繁荣发展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应当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学科。立足比较优势,就是从广东的地域特点和现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出发,来确定我们的比较优势,进而寻找和确立广东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发展特色学科,就是从广东的比较优势出发,…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年二月,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一部日本福井准造著、中国武陵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译著。”在此之前,虽然一些文章和译书中出现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但最多只是略略涉及;也介绍过社会主义学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都语焉不详。而这部介绍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著作,却以较大的篇幅和赞颂的语言,第一次向中国读者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卡尔·马克思(本书译作“加陆马陆科斯”)的生平和学说,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介绍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的写  相似文献   

11.
《桂海论丛》2013,(6):F0002-F0002
甘绍平,男,1959年8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人。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人权伦理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学界,有的论者一谈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时就论及《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马克思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经过理论研究制定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理论驿站。这个理论驿站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是怎样产生的。理论驿站是要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的内在关系上研究其发展。这需要对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手稿》、1843年《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在关系作深入的剖析。不研究这三部经典著作,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后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理论驿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一本新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发展史论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版)中提出来的。在这部著作中,理论驿站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说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平面结构,是由一种理论运用、推广出来的。理论驿站不同,是一个历史的、逻辑的方法。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论。在这部著作中主要是对“三个组成部分”展开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演进缺乏深入研究。现在研究这个问题,刚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矛盾:版本的问题。以上说的这三部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他所处时代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及其背后的原因,指出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要通过“工人解放”达到私有财产的扬弃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尽管《手稿》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但其中将共产主义建构在人的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思想,对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等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秋生 《求索》2008,(12):89-91
马克思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他的哲学既不同于把人的思维过程变成现实事物的创造主的黑格尔哲学,也不同于把自我意识实体化、绝对化的青年黑格尔派。即便是在作为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最初成果的《博士论文》中,我们也能充分觉察到这一点。实际上,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虽然采用了黑格尔式的表达和传统本体论的思辨,但他还是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娴熟运用和自我意识能动原则的强调,否定了盲目必然性带来的命定结论,表明了哲学应该积极干预生活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5.
斯图尔特 《传承》2012,(15):92-93
随着全球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销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激增,《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也是如此。2012年7月4日,英国《卫报》发表了该报专栏作家斯图尔特·杰弗里斯的文章《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再次兴起》。  相似文献   

16.
拉姆赛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800年,死于1871年。著有关于哲学和经济问题的许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论财富的分配》。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他的主要经济观点。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第二十二章,对拉姆赛的主要功绩和错误,作过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这是马克思写给友人的一封长信。在信中,马克思以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为主线,在逐一驳斥蒲鲁东各种由"一个非常没有秩序的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各种论点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狭隘眼界,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异化劳动理论展开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价值批判.得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结论。但马克思在此阐释的是他从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视角所阐发的社会发展理论,囿于研究视角的旧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局限,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他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晕的贫困》、《其产竞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所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王炳权 《党建研究》2011,(10):60-60
1845年9月至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初建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式的概念辩证法是持批判态度的,这一态度不仅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更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的贫困》中。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并不是基于唯物主义立场改造了辩证法并对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进行批判,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辩证法本身的观念性,其中包括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及蒲鲁东错误的辩证法的双重批判,因此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本质上属于对思辨哲学批判的继续。基于这种立场,马克思区分出三种社会历史观,即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观念中进行的历史和蒲鲁东先生的历史,而此时的马克思坚持的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后两者都被纳入到了马克思的批判范围。用辩证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也为此时的马克思所否定。可以说,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处在一个对辩证法的激烈批判期。但是这个时期对于马克思建立后来应用于《资本论》中的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原点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