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在我国公示催告程序中的除权判决撤销制度未明确该"起诉"的性质,加之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公示催告申请人虚报、伪报票据丢失而获得除权判决进行恶意诉讼的情况,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不明确,是造成有关除权判决的司法审判混乱的主要原因,不仅破坏了司法审判的有序进行,更不利于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公示催告的法律程序制度。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公开告示的方法,催告不明的权利人,在法定或指定的期间内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人民法院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简单说,就是通过人民法院的判决,宣告票据无效,使票据与票据权利相分离的程序。确立这一程  相似文献   

3.
从空白票据本身的性质及公示催告的作用来看,持票人非由于自己的本意且无抛弃票据权利的意思而丧失对空白票据的占有时,可申请公示催告.空白票据丧失后,经公示催告,则发生四个方面的效力保持止付通知的效力,防止票据的善意取得,成为取得除权判决的前提,防止第三人行使票据权利.  相似文献   

4.
票据丧失可导致该票据被第三人善意取得,同时因失票人通过公式催告程序而获得除权判决。就出现同一票据上权利,善意取得人和失票人权利竞合。通过对票据善意取得和除权判决的分析,找到了既保护票据静态安全的票据救济制度又保护票据动态安全的票据善意取得制度的结合点,即失票人凭借除权判决获得付款请求权,票据善意取得人凭票据证明自己享有票据上的权利,此时付款请求权丧失,仅享有追索权。  相似文献   

5.
票据的善意取得是票据法中的重要制度,是以牺牲真实权利人的利益,来保护善意受让人,以增强票据在流通上与使用上的安全性。除权判决是对公示催告申请人的票据权利恢复的确认。如果就同一票据,出现了失票人获得了除权判决,而该票据又被善意取得,是保护善意取得人的权利?还是保护  相似文献   

6.
票据救济途径有:挂失止付、公示催告、普通诉讼及其组合。通过对救济途径的利弊和特别问题的分析,给出了适合票据特点的票据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票据法》、《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金融法中对公示催告作出了规定。但是,与发达国家有关公示催告的法律规定相比,仍然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且规定太过粗糙,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银行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加入WTO后,如何建立完善的公示催告制度,与世界接轨是当务之急。本文拟通过对公示催告程序、期间以及除权判决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完善公示催告制度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公示催告程序是一项重的司法程序,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非讼程序重视程度存在欠缺,导致公示催告程序存在诸多实务缺陷,在救济方式上可操作性差。应完善现有公示催告立案审查程序、发布时间及救济途径,以期更好地体现该程序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章规定公示催告程序制度,这表明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对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人拟对公示催告程序的含义、法律特征、申请受理及其法律后果等法律问题作一浅述: 一、公示催告程序的含义及其法律特征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93条规定:“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可以向票据支付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依照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适用本章(指第18章公示催告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票据日益被广泛运用,有关票据的问题便层出不穷,其中空白票据备受关注,本文立足于空白票据与公示催告的本体阐述,从空白票据的性质,公示催告的中请条件及票据丧失的有效补救方式等几个方面论证了空白票据可以进行公示催告,并对其公示催告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制制度在不断完善,大量的民事判决反映出的却是虚假诉讼认定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诉讼主体举证责任不清晰、举证标准不明显、法院行使职权不积极已成为虚假诉讼认定不规范的突出表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对民事虚假诉讼概念范围界定不明确、规范目的理解有偏差、虚假诉讼规制制度使用过度,因此,应该在厘定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司法居中裁判的回归。为了实现虚假诉讼认定的规范化,应当加强虚假诉讼的事前规制,明确制度的谦抑性,增强判决的说理性。  相似文献   

12.
诉讼欺诈是一种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在民事诉讼中使用虚假证据骗取法院的错误判决,从而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我国刑法对诉讼欺诈不予调整,致使司法实践中诉讼欺诈现象严重。必须将诉讼欺诈规定为犯罪,由公安机关运用刑事侦查手段打击诉讼欺诈行为,以保证正常的审判秩序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同时建议修改刑法典第305条,将伪证罪的主体扩大到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诉讼欺诈在刑事司法上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3.
刑事法视野中的诉讼欺诈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以伪造证据、提起虚假民事或行政诉讼为手段,严重破坏审判秩序、侵害被害人利益,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已超出民事和行政手段可以调整的范畴。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歧很大。事实上,诉讼欺诈与诈骗罪存在巨大差异,并且,它并不是敲诈勒索罪的特殊形式,而且将其纳入妨害作证罪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当今刑法无现成的罪名与之相匹配。因此,我国刑法应增设诉讼欺诈罪,合理配置其法定刑。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诈骗定性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和实务中对诉讼诈骗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存在认识分歧,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困难,诉讼诈骗符合诈骗罪的客体要件,诈骗罪中被骗者、被害者、交付人不要求同一,被骗者应当具有处分权,被害者自愿交付不是诈骗罪成立的要件。  相似文献   

15.
在诉讼法中确立“诚信原则”是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过头之势的克服,也是支撑整个社会诚信价值的根基。诉讼欺诈以欺诈公权方式危害维护诚信价值根基的司法体系,具有特殊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规制对象,构建诉讼法、侵权法、刑法三层立体的法律规则体系,以有效遏制诉讼欺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有限度负担诉讼费用和败诉方负担诉讼费用是各国诉讼费用负担规则通行做法。但司法实践表明,机械、绝对地适用败诉方负担诉讼费用规则会产生假性正义而背离公平和正义。在特殊情形下,由胜诉方负担诉讼费用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原则,应当借鉴国外民事诉讼费用负担规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实体法的规定和具体案例,确定民事诉讼胜诉方负担诉讼费用规则。  相似文献   

17.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设置目的是规制民事领域里的虚假诉讼现象,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外人提供救济与保障。从法理上看,该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引入该制度也是衡量生效裁判稳定与第三人权益救济的结果。但该制度在实践中却存在立法层面、制度自身设置、与其他救济途径的竞合以及与规制虚假诉讼的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价值选择与功能定位、程序顺位与实体基础以及程序设计与制度协调方面提出完善建议,试图为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正确实施与功能发挥提供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法庭论辩是一项神圣的法律诉讼活动 ,其目的在于运用法庭论辩这一武器 ,捍卫法律尊严 ,切实维护诉讼者的合法权益 ,协助和促使审判机关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然而 ,庭审中有的诉讼论辩者利用诡辩迷惑对方 ,进而影响案件的裁判。偷换论题、循环论证、强词夺理、以人为据、诉诸感情、机械类比、复杂问语等都是庭辩中经常使用的诡辩方法。要彻底驳斥诡辩 ,只限于逻辑方面是不充分的 ,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方法 ,同时又要具有深厚的法学功底。  相似文献   

19.
“其他有价证券”指国家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和保值公债等有价证券。彩票不能作为有价证券诈骗罪的行为对象。将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设立抵押、质押不属于本罪中的“使用”,此种行为不应当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等罪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提供证言的同案犯具有特殊地位。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同案犯证言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引发了一系列证据法和程序法问题。同案犯证言具有潜在的不可靠性,可通过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及法官审查制度等措施保证该证据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