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牙利在1989年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治剧变,是国内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内改革派的发展壮大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开启了这场政治变革的序幕,而民间反对派的组织化以及进一步的联合,则推动了剧变的持续发展。在吸取以往历史教训尤其是"1956年匈牙利事件"教训的基础上,朝野双方达成了要在和平理性的框架下逐步实现制度转变的基本共识,进而致力于采用政治谈判而非暴力行动的方式来推进转变进程,使得整个国家跳出了以往那种"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的历史陷阱。  相似文献   

2.
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逆流以否定苏共领袖和革命英雄为切入点,进而演变成一场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掘祖坟"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根基,一定程度上粉碎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赖以支撑的精神基石。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了苏联共产党的形象、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失控。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3.
197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大规模考察团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这些访问和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考察苏联东欧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认识;二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是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来源;四是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的匈牙利是在对苏联的真实意图并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逐步尝试本国的政治变革的,而1989年初苏联当局决定不对东欧各国进行军事干预却又极力对此予以保密的决策,在客观上为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实现和平的政治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国际条件。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东欧各国变革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是由当时美苏缓和的国际大环境以及各国民选政府较为现实的政策取向共同决定的。此外,匈牙利的剧变还受到其他国家政治转型进程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后,随着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和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受到苏联强大影响的东欧国家一方面接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要求。在东欧国家中,南斯拉夫最早接受苏联模式,却又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最早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改革。南斯拉夫改革开启了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黄立茀 《南风窗》2011,(24):80-82
戈氏的如意算盘是,通过竞选,给在野的改革派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机会,借以打破利益集团,扩大改革阵营的力量,推动经济改革。但是,他显然失算了。1989年,被苏联政治家和学者称为苏共失去对形势的控制,走向不归之路悲剧的转折点:这一年春天举行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竞争性差额选举,在选举中,苏共的对手民主派进入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代会,从此以后,就像孙悟空钻进牛魔王  相似文献   

7.
共产主义政党必须不断进行政党适应性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直到赫鲁晓夫时期才开启了改革进程,并由此带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浪潮。20世纪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领导的苏共终结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勃列日涅夫主义"还以社会主义湮没民族主义。进入80年代前后,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从中国开启,中国共产党持续30余年的政党适应性改革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业绩,越南、老挝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革新开放"是这次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则因为改革的失败而消亡。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的表象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发生了分裂,号称已经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分崩离析了。本文总结了苏联民族理论和民族自治政策方面失误的教训,认为苏共在民族理论上教条主义地奉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承认各民族共和国有分离的自由;在具体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过程中,苏共又没有尊重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权,对于国内出现的俄罗斯族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注意不够,也缺少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共二十大是"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政策调整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是"苏联模式普遍化"进程和新中国借鉴苏联初期探索中遇到的事件,从内容到形式、从影响到结果都有特殊意义。苏共二十大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纷繁复杂,起伏发展,但以苏共二十大为标志,体制改革和模式转换始终是贯穿其后60年社会主义历史的一条"红线"。当前,社会主义改革还在路上,要以史为鉴、把握大势,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腐败与苏共垮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纵观世界政党史,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应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来讲,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这是因为:第一,苏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亲手建立的政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第二,苏共独掌政权70年,不像东欧一些国家,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不存在形成致命威胁的反对派;第三,苏共不是在战争中被拿枪的敌人所征服,而是不战而败,是"和平”解决的问题,是党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宣布解散了苏共.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的重要步骤之一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使一切有关国家命运的大政方针由新的议会机构决定 ,苏联的权力重心开始转离苏共。权力重心的转移并没有确立起新的权威 ,苏联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于是戈尔巴乔夫又决定设立总统制 ,但总统制也没有使苏联变得稳定和有秩序。苏共的威信和权力迅速丧失。过于急促的政治改革 ,摧毁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2.
苏联问题的根子在政治体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相似文献   

13.
1953年苏联“贝利亚事件”轰动一时.贝利亚到底是如何死的,至今仍是个谜.种种迹象表明,贝利亚并非经审判合法地被处决,而是6月26日在其住所被枪杀的.这是一场由赫鲁晓夫策动的有预谋的政变.为除去贝利亚,赫鲁晓夫在领导成员之间挑拨离间,动用了军队力量,甚至出动了坦克,搞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后来实施的改革,与贝利亚的“百日新政”并无原则区别,说明这一事件不是由于政策路线的分歧,而是一场争权斗争,它为赫鲁晓夫飞黄腾达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黄立茀 《南风窗》2011,(25):84-86
实际上,1989年春苏共并没有准备好竞选,民主派大张旗鼓地抨击苏共的错误,而苏共对此却没有积极应对。1989年3月,苏联正式开展苏维埃代表竞选活动。竞争性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完全不同,是将部分政治资源分配的权力下放给群众,因此,它向苏共发出了挑战:由于参选候选人政治成分多元化,出现了与苏共面对面的竞争对手;由于所有候选人必须平等地竞争,接受淘汰选拔机制的筛选,苏共第一次面对着在竞选中落选,失去政权机关席位的风险,同时,史无前例地给予平民和在野的政治派别通过竞争进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一国社会主义"论争中,由于观点相同以及特殊的私人关系,布哈林作为理论家曾坚定地站在斯大林一边,并支持对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布哈林的论辩大多是错误的,如认为列宁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在讨论国内问题时可以"撇开"国际关系;即使没有国际援助,苏联也能够以落后的形式和缓慢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等.布哈林的论述之所以能成为党内的主流思想,关键就在于斯大林掌握着中央实权.  相似文献   

16.
苏共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在他反响世界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就时代和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改革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准则问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以及苏联对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理论上和政策性的说明,当然是苏联现领导最权威的声明。从全书和别的有关言论中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对外政策和国内发展问题上,的确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因素,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某些理论突破和政策调整,可以说是苏联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就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希望,对改变长期以来苏联留给国内外人民的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得好,将会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谨就戈尔巴乔夫所阐述的"最主要的"问题即世界和平战略问题进行公开性对话,争取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探索,使问题得到符合实际符合原则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共领导人的批判与基层党组织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下,苏联展开了一场对苏共早期领导人的批判运动.这场批判运动严重破坏了苏联领袖的形象,搞乱了社会思想意识,带来深刻的信仰危机.1990年起,党员退党,交出党证现象普遍,党员大批流失,党的队伍涣散,基层党组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党的基础从底层被破坏.  相似文献   

18.
软国力竞争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执政过程中忽视软国力的竞争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苏共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制度创新,没有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对改革重视不够;苏共意识形态、文化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及失误;苏共民族政策的失误严重影响了民族凝聚力;苏共决策机制及国家发展战略失误等.这些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改革有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近日,美籍波兰学者卡·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的中文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全球化进程为宏观背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揭示了波兰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转型、尤其是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的动因、进程、规模、后果及对民族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鉴于该书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对国有  相似文献   

20.
苏联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然而,随着冷战全面爆发,苏联强行把这一模式推广到东欧各国,给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斯大林去世后不久,在东欧一些国家就发生了对苏联模式的冲击和改革.但是,断断续续的改革并没有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模式的痼疾,最终导致各国彻底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