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严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在其后续发展中渐成为华严禅。华严禅是突破教门之限而融合特别是禅教等思想的产物,其自身既富有圆融精神又饱含践履意识。在中华民族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当下,净化民众心灵、引导民众向善、力促民众实干等,作为华严禅圆融精神和践履意识之价值的内容,都对"中国梦"的奋斗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形式,尝试了"三化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梳理了实践教学的"体验型""践履型""研究型"三种类型。"三三三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多样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的公共选项,也是区隔三个"主义"的标志牌。政治参与,是民主主义和共和主义的必需品,在自由主义那里却成为最弱意的选择。共和主义政治参与立足于无支配自由和强自治自由之上,以塑造公民德性和共同善为旨归,诉诸商议民主,建构了积极政治参与观,并以此来矫正和弥补自由民主代议式政治参与之不足,为当代民主理想与谋划而奔走呼喊。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起,一批又一批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就从国民性格上探索思考祖国所以衰弱危亡的根本原因,诸如严复、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先驱人物。截止十月革命以前,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作为国民性改造的思想武器,提出了众多深刻的观念创新和历史启迪:从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的“新民说”到新文化人的人格独立、人性解放,无一不是寻找国民性改造之客观规律的激情呐喊,但都无一例外地被现实打得粉碎。只有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国民性改造之科学的思想武器,使国民性改造这一近代中国沉重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以其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为"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战略部署,也谋划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逻辑建构和动力机制。在"四个全面"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民主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的民主保障和全面从严治党对党领导民主法治的优化,构成了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6.
"四个全面"以其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为"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战略部署,也谋划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指向、逻辑建构和动力机制。在"四个全面"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民主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的民主保障和全面从严治党对党领导民主法治的优化,构成了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7.
冯丽丽 《学理论》2011,(3):85-86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虽然历史悠远,但是这一思想却和儒家文化思想一样,在实践中历久弥新,给后人指出了道德践履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今,这一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培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彰显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贯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指明了具体路径。"两化"作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两个补充的口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我们必须自觉地坚持、遵循和践履。  相似文献   

9.
吴永 《理论导刊》2020,(6):48-5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因应革命的需要,果断弃用外来楔入的"苏维埃"话语,并适时建构了本土特色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作为党的核心政治话语,"新民主主义"话语集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和党的早期革命理论之精华,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基本学说,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整合。通过成功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层面上掌握了话语权,增强和提升了自身政治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而且标识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向度,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与之相应的存在叙述的各类"故事"、规范"话语"以及具体"行为"等。基于"叙事"的历史追溯、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等依据,"叙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孕育功能、感染功能以及导向功能。我们可以借助"叙事"形式和方法,从"叙事"的"故事"、"话语"以及"行为"三个构成部分着手,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突破口和新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是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其以"人性善"为前提的政治设计,将本属于道德领域的"善的评价",移植为政治领域的"善的操作",赋予了"内圣"者以"外王"方式不受限制地操作"善"的治权,无法避免掌权者以"善的名义"侵犯、扼杀"善"这种人治悖谬。这正是早期道家反思、批判儒家,并要求祛除圣王政治,主张"法自然"、官"无为"、民"自化"、行"制衡"的深刻立意所在。然而,历史没有提供道家输入法家制度建构因子的机缘。先秦儒家无限丰富的"仁政"想象,长期窒息于君主专制王政学说体系之下,无可挽回地扭曲变形,走向自身的反面,给后世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21,(3):5-9
为了找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传递机理,分析新时代推动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因素,并充分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深刻内涵及运行机制,本文提出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政治势能"。基于此,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场域、时空背景和内在图式等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考察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政治逻辑,以期建构一个解释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随着清史专家的考证,陈圆圆最后归隐地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当地流传许多关于"陈圆圆"的口传叙事,对这些口传叙事的挖掘,让陈圆圆形象浮出历史尘埃,其形象与书面文学书写的形象差异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与主体意识。本文在女性人类学视野下,对书面文学与口头叙事中陈圆圆的形象进行梳理,展示陈圆圆形象经历了由"物化"到"人化"最后走向"神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方政治哲学史上,马克思实践的新政治哲学观念,秉持有关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反思批判性智慧,以现实的历史总体性辩证思维的立场,直指启蒙以来抽象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之狭隘性、私利性和虚伪性(对以资本的逐利性为目的的资产阶级利益的赤裸裸的辩护)本质,对其做出了深刻的揭示和剖析。马克思新政治哲学针对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严重"缺席"的现实,对近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做了全面的矫正,体现出一种社会公共价值优位和美好生活本位的制度共同体之实践的政治合理性诉求。在凸显现实个体生存正当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上,致力于一种真实的"公共世界"(共产主义理想)的合理建构,引领人类逐步趋达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集体智慧,具有鲜明的"革新"特征。具体表现在: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重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新形象"、重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建构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法治"新秩序"、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国际"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资源,因其自身革命理念的巨大惯性和执政之后的意识形态趣尚,被"代入"到和平建设时代,一直在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领域践行其"剩余价值",发挥其剩余效力。由于历史合法性资源本身固有的时效性和易耗性特征,使得寻求现实合法性资源,进而谋求现实合法性与政治认同,以便补充历史合法性在现实时空的持续性消耗,成为执政者所面对的必然的历史选择。党的现实政治合法性诉求,对于执政党的党社关系建构理念的逻辑要求,是基于现代化建设之现代性视阈,从革命化的"阶级思维"转向社会性的"阶层思维",从"阶级化社会观"转向"阶层化社会观",以寻求其社会基础的更加广泛的拓展空间。而执政党的现实合法性资源获取路径,也宜顺应社会发展的阶梯式步履进行代际转换,在保持"经济绩效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向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绩效合法性"升级,并最终走向以自由、法治和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政治绩效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全面从严治党"布局是缜密理性思考、深邃科学谋划的党建新思维,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思想内涵;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治党难题的党建新举措,极大彰显了应对考验、提高能力的务实精神;是凝聚民众之心、切合民众之愿的党建新标尺,极大体现了为民谋利、取信于民的执政理念,为积极跳出执政兴亡"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的党建思想基础、选择了有效的党建工作方法、确立了正确的党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伦理是现代公民社会"政治文明"的内核和灵魂所在。立足文化"公共性"这一新的学理视角,当代中国新"政治伦理"文化信念之理据的价值辨思、规范化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研究,以及基于合法化和正当性本身的未来中国社会的合理的政治伦理信念之表达,需要同时做出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坚持以美好生活承诺为终极伦理信念,以"政治正义性"为核心伦理价值预设,以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治理"为工具性/功能性伦理目标,以权利、平等、自由、参与、宽容等为实践性伦理运行原则,致力于与现实具有高度契合性的理论模型的设计与实践;二是着眼于健全的公民性政治人格、优良政治的德性素养的养成。具体路径有两条:一是对一种建立在公共伦理基础上的优良制度理性的慎思明辩与实践求证;二是"社会道义"的理性熔铸——公正之为目标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责任担当;三是立足中国伦理文化语境,搭建国家与社会之间对话、合作及其良性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