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聘 《求实》2013,(1):40-44
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是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中展开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个人品德建设遭遇着"传统-现代性"这一结构转换的时代困境和由于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分化带来的现实难题。对此,当代中国个人品德建设的回应方式和出场路径必然包含两重维度:重释传统和重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资源,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中国公民整体志愿精神的培育具有时代意义。志愿精神有其特定的现代性背景,而现代性的生成与启蒙理性相关。现代性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多重维度。从现代性的多重维度来理解中国志愿精神的现状,发现以下几点: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大多处于自发状态、志愿者的公共精神有待培育、传统观念的作用根深蒂固、经济运行的理性化程度不够、志愿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志愿组织的自律化水平较低、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等。因此,深化现代性启蒙是培育中国志愿精神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是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全球性公共危机,生态公正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在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中的着重体现。现代性危机导致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更是阻滞了作为公共价值的生态理念进入私人的价值体系和生活范式。因此,要探究生态危机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现实性,就必然要在资本批判的框架下澄清生态公正问题的公共性本质,即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多方面展望超越现代性框架的关于生态公正的讨论,从而将生态危机及其公正问题在全球公共性的基础上得以回归现实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对城市文明并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具有认同与接受的倾向。在湘西题材小说中,沈从文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由、理性等现代启蒙思想来揭示湘西世界的麻木、愚昧、残忍与封闭,隐秘地泄露了自己的恋城情结。这反映了沈从文在时代巨变中的情感纠结与文化焦虑。在城与乡的相互对照中,沈从文展开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表征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特征和性质,是维持和推动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有其基本内涵。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考量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可被视为包含资本现代性、技术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在内的一套体系或组织模式。现代性在自身发展中呈现出深刻的二重性,在其内部蕴含着多种矛盾与张力。  相似文献   

6.
刘子英 《湘潮》2012,(6):32-33
詹乐贫与沈从文情深意浓,是我亲聆沈从文老前辈教诲时得知的。 1981年4月2日上午,在长沙市八一路空军招待所2楼会议室,省文联特邀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授、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主讲《我的文学人生》。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向以工具理性和个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等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受到中国的历史经验、传统意识形态及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在现代性诉求的表达上出现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温和主义这三大派别的分野,而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则呈现出缺失、无根、无序的状态,为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图景就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摒弃长期以来以现代化替代现代性的思想,发展以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其产生之时就已被深深地嵌入现代性运动之中,他在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剖析资本主义文明实质的过程中,具体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根源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嬗变之中,现代性内发于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展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在当前中国艰难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中,重温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思想,对于重构当代中国现代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公共决策的信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精华 《新视野》2002,(5):44-46
公共决策是公共组织实现其基本功能和目标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贯穿于公共组织运行的始终。公共决策需要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作基础。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信息高度膨胀,其中不乏非精确性、错误、失真的信息。因此,公共决策者应对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行适度选择,目的在于提高决策信息的质量。本文拟对公共决策信息的必要性、信息选择的价值追求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化智能处理是实现公共决策信息最优选择的途径。数字化技术作为技术现代性的标志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信息高度膨胀和快速流通的发展趋势。据统计,现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风险性的扩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在正视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致力于拯救现代性的历史宏任,在理论层面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中国风险社会的形成、特征及其对中国公共治理的消解,客观上要求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治理:建构协商型民主政治;建构新的公共政策机制和多元文化网络治理结构;改进官僚制,构建民主、公平、开放的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启蒙运动以来,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现代性问题愈演愈烈。马克思在深刻剖析现代性问题产生根源的同时,又以商品、货币、资本为手段对现代性展开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08,(12)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他认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何为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现代性,成为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早已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导。所以我们不难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找到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根源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12)
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在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推展。在质料层上,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理念层上,现代性用"元叙事"的宏大话语为人们勾勒出解放的美好图景;然而在制度层上,现代性为人们展示的却是一条"资本逻辑",这就导致了精神图景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构成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深层悖论。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颠覆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以达到对现代性解放逻辑的双重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逻辑的虚无本性,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共产品理论是西方现代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西方公共经济学的基点.文章研究发现虽然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没有出现公共产品的字样,但事实上在马克思的论著中确有许多公共产品思想,其中较集中体现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文章比照现代公共产品特征与分类,解读马克思论著中的公共产品特征、分类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证明马克思的公共产品概念比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概念早了80年.  相似文献   

15.
从经典社会理论家将注意力开始放到现代社会、现代性这个问题上开始,例如韦伯对工业社会特征的描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的批判,一直到现在,如哈贝马斯、布迪厄、福柯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近现代  相似文献   

16.
王庆 《求实》2016,(2):49-58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以来,对现代财政制度的研究还欠缺从现代性入手来寻找现代财政所特有的性质的视角。归纳起来,与现代性相对应,现代财政具有强调个体利益、与市场紧密联系、先进管理手段、与生产复杂互动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使得现代财政制度在规范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政府间和大国间关系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故应依据现代性发展要求,把普及财政知识与理念、多样化财政收支和现代化财政管理作为建立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他认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何为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现代性,成为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早已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导.所以我们不难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找到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根源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陆寒 《世纪桥》2008,(8):81-82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他认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何为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现代性,成为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早已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导。所以我们不难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找到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根源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性。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性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刚刚登上文坛的沈从文曾经和胡也频有过一段真挚的友谊. 当时,因为投稿,沈从文在北京结识了《京报·民众文艺》的编辑胡也频,两个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沈从文在自己居住、写作的"窄而霉斋"里,用白开水招待了与他志趣相投的胡也频.后来,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一起搬到沙滩附近的汉园公寓,每到月底,房租和伙食费总是让沈从文的生活颇为窘迫.但是,沈从文却凭着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劲和韧性,仍然坚持写作和投稿,终于,他的作品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了.这时,胡也频通过熟人,把沈从文的文章转给了周作人,发表在《语丝》上.不久,沈从文的最初的两本书分别由上海的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出版.但是,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刊物.为此,他们于1927年4月和1928年2月分别离开了北京,到上海去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