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驰骋川南的爱国名将朱德,与同盟会员、《民国日报》总编辑,遭袁世凯通缉而潜回家乡——四川南溪县的孙炳文,政见一致、志同道合,结为挚友。他们在为改造中国寻求新道路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跨向了马克思的故乡!到马克思的故乡去1992年3月,时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兼云南省催收铁路局借款处专员、复查仍务公司账项委员长的朱德逃离昆明。在滇北的崇山峻岭中甩掉追捕者,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历尽艰难险阻于5月中旬回到南溪,与家人团聚。朱德一面安排家事,一面做着去北京的准备。因为早在1921年初与孙炳文在南澳时就有约定:“孙炳文先去…  相似文献   

2.
1922年8月下旬,朱德与他的四川同乡、曾任靖国军旅部谘议的孙炳文一道来到上海,拜见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朱德怀着殷切的希望,向陈独秀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申请,不料却遭到陈的拒绝。满带惆怅与失望的朱德和孙炳文,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寻求革命的真理。 9月初,朱德同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阿尔及尔”号,缓缓离开上海。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于10月中旬抵达法国马赛。当天,朱德和孙炳文换乘火车去了巴黎。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与朱德的上海会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6月,朱德去法国勤工俭学,从重庆来到上海,经老友孙炳文介绍,在法租界见到了因陈炯明叛变而被迫离开广州的孙中山先生。这是朱德与孙中山的第一次会面,也是两人间仅有的一次会面。56岁的孙中山先生行动敏捷,虽然革命屡遭挫败,但他对未来依然十分乐观。在谈到如何夺回广东,重建共和政权时,孙中山有意“请他(朱德)组织驻桂滇军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并以先付军饷十万元相许”。朱德婉言拒绝了。临别时,朱德向孙中山表示,他和孙炳文将到国外留学,朱德说;“我们一是没有在美国久住的款项,二是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最强大。美国也许对中国人很好,可是美国对于你为共和国而进行的斗  相似文献   

4.
<正>1927年4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少将主任的共产党员孙炳文,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2009年,孙炳文成为全国"双百"人物候选人,他的夫人任锐被评为河南"双六十"人物之一。2010年,任锐的小妹任均出版了回忆录《我这九十年》,首次披露了1935年孙炳文遗骨由上海秘密迁葬于河南开封的经过。一介书生和朱德成为挚友1922年9月,一艘法国客轮从上海起航。船上,37岁的孙炳文和36岁的朱德准备经法国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尹家民 《湘潮》2005,(2):18-21
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  相似文献   

6.
人生歧路多。当你在崎岖小道、荆丛林莽和急流险滩中挣扎,在三岔道上、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时能得到贤者的点拨,将是人生之大幸。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之所以能由一个纯朴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得益于孙炳文的帮助。正如孙炳文和朱德两人的生前好友房师亮在谈到这事时说,朱老总当年的思想转变,受到孙炳文的影响最大。他出国寻找救国拯民之道也是在孙炳文的影响下成行的。他们之间结下的革命友谊是中国人民的楷模。一、从相识到相知,共谋拯民救国大业孙炳文,字浚明,1885年(清光绪11…  相似文献   

7.
朱德:越洋过海寻党记1922年9月初,朱德第一次穿上西装和他的好友孙炳文登上法国邮轮,前往欧洲。此时朱德已是36岁了。40多天之后,轮船到达法国马赛港,朱德和同伴们换车来到了巴黎,住在一位中国商人的家中。这个商人很年轻,也健谈。他告诉朱德,一些中国学生组织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闹得很热火,还说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叫周恩来,可他已去了德国柏林,恐怕一时回不来。商人很热情,从  相似文献   

8.
吴跃龙 《湘潮》2006,(3):9-12
走出去看看世界,是朱德的宿愿。1922年,朱德和孙炳文、贺治华、章伯钧等,带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和积极追求进步、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赴法寻找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张申府,准备直接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邮轮在海上颠簸了一个多月后,抵达法国马赛港。上岸后,几个四川同乡请朱德他们上四川饭店吃饭,为他们洗尘,大家边吃边聊着寻找党组织的事。这时,在一旁的四川饭店的老板,对朱德说:“听这儿的留学生说,张申府因为支持勤工俭学学生占领里昂大学,与吴稚晖闹翻了,教授之职也丢了,生活所迫,他带着新婚妻子刘清扬以及周恩来到物价较低的德国去了,听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也成立了,真正的负责人是周恩来和赵世炎,周恩来正在德国柏林……”朱德等人听说后,第二天就急不可待地一起前往德国了。  相似文献   

9.
刘鼎生前说过,他这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西安事变,二是组织军工建设。1936年3月,当刘鼎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从上海来到古城西安时,他还不到33岁,但已经是久经磨炼、经历丰富的职业革命家了。保释关向应刘鼎,原姓阚,名思俊,字尊民,曾用名戴良,1903年12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早在1923年初,在中国早期著名的共产主义者、朱德的好友孙炳文介绍下,他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夏,他赴德国勤工俭学,与朱德以及中共旅德支部其他同志相随为伴,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共同生活和战斗,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同年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风华正茂的朱德随蔡锷领导的援川军踏入川南几年间,战功卓著,奠定了名将的地位。但是,“群枭易市争棋动”的局面,有违他“誓将铁血造共和”的初衷。此时的朱德感到烦恼、抑郁,其思想与行动处于不稳定的、矛盾的状态中。正当朱德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孙炳文出现了。孙炳文,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郊魏家山,自幼苦读,后考入北京大学。他思想进步,参加革命后,以同盟会京津分会文牍部部长身份兼任《民国日报》总编辑。因谋刺原摄政王一事泄露,遭袁世凯通缉,被迫潜回南溪以教书…  相似文献   

11.
1922年6月,朱德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名誉、金钱和地位,从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江轮,沿着奔腾的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去寻找革命领路人——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跳出了原先局限于四川、云南、贵州的小圈子,跨进了一个新世界。这次行程是朱德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他一生道路中一个伟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了革命的新生。朱德早年就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了同盟会。在积极参加同盟会秘密革命的同时,他认为自己“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①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到蔡留…  相似文献   

12.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 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1965年4月.江西省召开全省贫下中农代表和省劳模大会,当时南昌县有60多位代表参加,我有幸被派去做大会工作人员。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邵式平省长患病不起。组织上劝他去上海、北京看病,他执意不去,并说:“我作为省长有病到北京、上海去看,江西全省患病的人都能去吗?那两个大城市容纳不下。”结果噩耗传来,邵式平同志4月24日在家中病逝。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1921年在法国由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而后,他在法国发展朱德、孙炳文、程克绳、郭隆真、黄平万、林修杰、马致远等人入党。1924年到黄埔军校任职后,发展王尔琢、左权、傅维钰、郭德昭、赖俊、文强、唐震、侯镜如等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参与领导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和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相似文献   

15.
和璐  常青 《党史纵览》2011,(4):8-13
1922年9月的上海,阴雨连绵。法国籍邮轮"安吉尔斯"号汽笛一声长鸣,缓缓离开上海,驶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船上一个魁梧的汉子,凭栏远望,心潮澎湃。他即将离开祖国,去万里之外的欧洲,寻找中国共产党。这个人就是朱德。此时,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川滇名将了。那么,朱德为什么不在国内入党,而要急切地去欧洲寻找中共组织呢?他又将经历什么样的入党之路呢?  相似文献   

16.
朱德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他指挥八路军浴血抗战八年,功勋卓著,彪炳史册,这是世所共知的.那么,朱德这位三军总司令与抗战文艺又有怎样的关系,除去"武"的一面,"文"的一面在朱德身上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相似文献   

17.
1976年5月20日上午,艳阳高悬,鸟雀啁啾。朱德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办公室,看到桌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本成仿吾校译的新版《共产党宣言》大字送审本。他放下手边的其他工作,认真仔细地读了起来,并不时做着眉批。他用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了70年的深刻经历,用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更用他同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融合在一起的身心,再一次地读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 这时,他的脑海中或许闪现出五四运动那一年自己和孙炳文终日埋头于书斋的情景。那时,朱德已经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都  相似文献   

18.
驰骋川南的爱国名将朱德,与同盟会员、《民国日报》总编辑、遭袁世凯通缉而潜回家乡—四川南溪县的孙炳文,政见一致、志同道合,结为挚友。他们在为改造中国寻求新道路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踏向了马克思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兰花不仅给朱德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也使人们看到了他充满生活情趣、感情细腻的一面。早年在云南从军之时,朱德就已经开始喜欢兰花了。在行军作战之余,他常四处采集兰花,移植起来欣赏,由此积累了一些关于兰花品种及栽培方面的知识。1922年秋,朱德远涉重洋赴欧洲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即使在此期间,朱德仍念念不忘兰花。当他在德国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时就谈到了兰花。由于  相似文献   

20.
余玮 《党史纵览》2012,(8):9-15
1976年朱德病逝后.每个清明节,康克清都要带领儿孙到八宝山去祭扫.即使在外地.她也要按时赶回来。1992年的清明节.病重的康克清更加思念自己的亲密战友和伴侣朱德.可是.她实在没法去八宝山祭扫了.儿孙们就带着她的嘱托和对朱德的一片深情来到八宝山。朱德逝世16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