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林 《慈善》2019,(1):25-25
这是多年前的一段记忆。我仿佛又看到了我办公桌上放着那张贺年卡,那是1996年的7月份。一年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半多。那一年,我差不多每天都要看看那张贺年卡,尽管那上面并没有什么必须总看的东西。那一年我收到了多少贺年卡?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亲朋好友寄来的贺年卡实在不少,我已记不清统共收到了多少张,也记不清都是哪些朋友向我表示...  相似文献   

2.
西京的画气象好。文章这么一起头就有两个月接不下去。因为谈中国画不接着讲笔墨就不通,而我这个人又讨厌(是怕了)谈笔墨。如果有人说我的画无笔墨我不生气,诬我的画有笔墨我也不委屈,谁教我是中国人,摆不脱这耳濡目染?所以凡说笔墨是传统的我听了没意见,进而又说传统动不得,或者只可搬、可套或美其名曰“发展”,我就不信了。不信,是指如果画家果真有病,笔墨技巧能救他命? 最近电视上介绍一个不排名次的油画大展。展后专家们意见希望画家  相似文献   

3.
周冉 《各界》2012,(11)
华君武给自己刻了一方图章:“大愚若智”,意思是以为自己很聪明,紧跟形势,其实是个大笨蛋。他说,过去做过的最不好的事情就是画了这些画,犯了这些错误;最好的事,就是画了蒋介石,特务要暗杀我。  相似文献   

4.
王烨捷 《民主》2023,(3):21-22
<正>刚刚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我们教育人还是谈教育,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都是我关心的领域。”过去5年,戴立益提交了23份提案,每一份提案都“有真问题”,力求“能提好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明辉 《民主》2009,(10):48-48
每当我凝看雷洁琼主席给我的那一叠贺年卡时.就会想起1987年11月出席民进六大时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6.
石天河 《各界》2011,(2):85-87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谢泳先生对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沈崇案”提出质疑的文章,同时也看到李凌、胡邦定、沙叶等三位先生提出的反驳意见。我觉得,对一个过去了许多年的旧案,贸然翻出来谈,这不仅使现在还活着的当事人伤心,而且对她的亲人子女都有精神上的伤害。从人权或人道的观点来说,这是不应该的。所以,我想,也许作为老而没死的、经历过当时那些事件的一个老新闻记者,可以谈一点有关这一事件的某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沙赫 《瞭望》1987,(52)
说得准确些,这只是我1987年最爱读的书之一。 我送了公刘一本难买的书,公刘送我一本难得的书——《公刘诗选》。 书是诗人的故乡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间是1987年3月。但这本诗选最初编选好的日子是1980年,经过三四个出版社,经过“七年之养”(外国人谈男女的婚后生活,有“七年之痒”的说法,那是另一回事),这才诞生下这个宁馨儿。七年,当然是难产——难得的生产了,可以说是难得的书。在诗最没  相似文献   

8.
2001年9月11日,对地球人来说是个有分水岭意义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一个过去被人们所忽略的概念——恐怖主义横空出世,以千钧之重猛烈地撞击着全人类的脑神经。恐怖主义究竟是什么概念?恐怖犯罪离我们有多远?  相似文献   

9.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0.
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斯大林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诞生120周年的日子。回顾即将过去的20世纪,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不管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始终是影响人类历史这100年进程的最重要人物之一,而且对今后世界的发展,仍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今天谈论斯大林问题仍有必要,尤其是在苏联发生演变、资本主义复辟已在苏联变成现实,有人借评价斯大林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时候,就更有必要提出全面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的历史功过是非问题。早在1943年斯大林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  相似文献   

11.
永远的贺卡     
《民主》2016,(3)
正我轻轻地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打贺卡,五颜六色,图案各异,是我收藏的宝贝之一。看着这些,一下就回到了20年前的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儿,每年的年初岁尾,辞旧迎新,我总在街上的大小商店里、邮局里跑进跑出,选购一些我喜爱的贺年卡。然后再一张一张写上祝词,一张一  相似文献   

12.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13.
阿庄 《瞭望》1998,(27)
我的一件香港回归珍藏品阿庄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一年了,我时时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当时,能直接参加香港回归的报道,目睹庆典盛况以及各界群众喜迎回归的感人场面,是我的骄傲,也是我记忆里的一段“珍藏”。然而这里我要说的,却是另一件真真切切的珍藏品。香港回归期...  相似文献   

14.
香港情思     
每翻过一页台历,我就想到离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又近了一天。报纸、广播、电视的“倒计时”使我常常回忆起1991年5月在香港生活的24个日日夜夜,其时情景历历如在眼前,盼望回归的情思与日俱增。1997年7月1日这个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闪光日子在向我们走来了,我们应该怎样迎接呢?我有幸参力吐了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办的第26期香港工商业研讨班的学习。当我们上海的几名学员由广州乘火车抵达九龙车站时,就受到香港女企业家张永珍女士的热情欢迎,原来她是上海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早就在上海投资办企业了。这使我顿感亲切,于是就随意地…  相似文献   

15.
宋晓东 《瞭望》2020,(7):52-53
2020年2月12日,武汉封城第21天。担忧、恐慌、愤怒、迷茫、期待.对大部分武汉人来说,过去每一天都饱受煎熬。今年是我记者生涯的第7个年头,在2019年的年终总结上,我踌躇满志地计划着2020年的工作,没想到2020竟这样走来。习惯了记录别人生活,这次打算写写自己这20天,记录下在武汉这段特殊的日子,那些猝不及防的焦虑、不期而遇的感动和充满爱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痴心不改     
人生苦短,岁月如流,一年又一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伴我度过了十年政工生涯。每每阅读“我与政工”栏目,同行们那一篇篇抒发内心感情的表白,那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那一串串成功的喜悦,使我内心总产生一次次强烈的共振。  八九年我从生产单位选调到专职共青团岗位,九○年从事宣传工作,从此与政工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既有坦途,也有坎坷;既有欣慰,也有烦恼;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教训和力不从心的遗憾;既有春光明媚的季节,也有寒气袭人的日子。风风雨雨十年政工路,但我始终奉守着“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过去一些年我曾多次接触叶帅。在他去世后的这些日子里,这位慈爱长者、伟大革命家的一言一行,时常在我脑海萦回。十月三十一日,叶帅灵骨移送广州,余秋里主任在首都西郊机场候灵时叮嘱我:你们记者要写文章反映叶帅的伟大品格。他还告诉我叶帅思念家乡父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印象     
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的一群文化人聚集在大连,被安排在棒槌岛宾馆过了几天神仙日子。其中,最年长者是汪曾祺,最年幼者是我。近年,汪先生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随身带着印章,遇到别人求字求画,只稍稍推辞两句,然后就答  相似文献   

19.
虽然人们口头上经常提到“诗情画意”,如果问一句什么是诗情?什么是画意?如何才会有诗情、有画意?又如何才能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恐怕就一时难以说得清楚、难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自古迄今,专门谈诗的诗论诗话甚多,专门谈画的画史画论甚多,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比之下,既谈诗又谈画、谈两者之关系及相互结合之规律者就少得多了。 近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画家曾景初著的《中国诗画》一书,以十余万言的篇幅,专就诗与画的结合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我见闻之孤陋,就这个问题系统地探讨的专著,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20.
不同凡响的歌声──有感于新泰发生的两件事淮北子94年尾,辞旧迎新之际,有朋自泰山脚下来,对我讲了行将过去的这一年里,山东省新泰市(县级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的种种新闻,其中有两件看起来不大的事儿,却令我格外欣喜,也使我为之深思。一是94元旦刚过,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