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彝族古代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对彝族古代文化的基本特性、类型、层次、特征和精神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分析,指出悠久的历史性、强烈的民族性、独特的地方性和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了彝族古文化的基本特性,而大陆喀斯特山地文化、农牧文化、姑则文化是彝族古代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彝族古代文化呈现出“一统性”、“人文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认为它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开发潜力,并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提出了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4.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不仅建立起了大小不一的民族政治体系,而且也采取了诸如鬼主统治、家支制度、等级结构等具有突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系形式,成为西南民族中特色甚为鲜明的一个民族.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文化层面探讨彝族文化,而专门从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彝族政治体系究竟是如何维持自身运作的尚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在国家制度与彝族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彝族村落,其当前的权力格局状况又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对一个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的村落栖村[1]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现依据调研结果,对彝族村社权力的结构、运行及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古代彝族的宇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广泛流传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 ,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本原、人类起源以及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 ,因而它们可以看作是古代彝族宇宙论哲学的代表作。指出这些哲学典籍蕴含了自古以来彝汉文化交流的大量信息 ,彝汉文化都可能溯源于伏羲画卦 ,彝族宇宙论是源远流长的彝汉文化交流的一个具有多层民族文化信息的智慧之果 ,它最早萌芽于春秋末年 ,形成于明代后期 ,较之汉族宇宙论的形成要晚两千年左右。从这一角度讲 ,彝族宇宙论是汉族宇宙论的“流” ,而不是“源” ,然而它却具有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系统论认识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的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些田野调查的实例可以看出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情况 ,这种变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彝文文献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历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了彝族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事迹,反映了历代彝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体现了彝族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思想激荡、强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语境里,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这方面,《阿诗玛》是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苏红丽 《求索》2011,(6):119-120,179
本文采用法律人类学的方法以凉山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多元法律文化背景下彝族传统法文化存在的必然性,指出凉山彝族"德古"是彝族传统法律文化的代表者、彝族地区纠纷调解人。"德古"的存在实现了彝族法文化和国家法关系上法治资源的整合,进而维护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彝族的道德价值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彝族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言行都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由它向外衍射,涉及所有社会活动。 一 (一)尊君敬长 解放前彝区大多是家支统治的社会,因此彝族伦理的最大特点便是以家支为本位。在以家支为本位的彝族社会中,所有一切社会组织均以家支为中心,人与人的关系亦由家支关系扩大而成。所谓家支,是指保持着某些氏族组织残余的父系血缘集团和家族。在形式上它仍具有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组织的一些特征。由彝族家支衍射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便是尊君敬长的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在彝族社会里,以家支血亲为凝聚,以尊君敬长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三”,作为一个成数,在彝族文史典籍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浸透着它的神秘影响,从古史到当代现实生活,神秘的“三”无所不在。“三”作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代表了从古代社会到当今彝族生活各领域的一种文化脉络。探寻“三”的文化意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张欢 《求索》2014,(3):11-14
在20世纪的革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始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文化结构缠绕在一起,是与社会形态的转换相伴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和重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文艺理论的现代性生成正是在革命的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运动与社会历史诉求的结合和互动,历史化地看待现代学科史中的文艺理论体系是我们进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视角。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生不仅是中国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回应,其建构过程也直接参与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及根据地文化建设,成为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的现代性探索的内在互动的一部分。将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化过程放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中,既是敞开理论研究的历史视野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当代性探寻。  相似文献   

12.
王成平 《人民论坛》2012,(14):132-133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该文从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护对策,对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武桥 《前沿》2012,(5):174-175
彝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六盘水彝族宗教文化,不仅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更透射出幽邃的审美境界、审美形式、审美趣味。在绚丽多彩的六盘水彝族宗教文化信仰空间中,不论是民俗民风,还是艺术文化,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存与审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1995年6月上旬,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联合召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讨会”。湖北省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大专院校、社会科学院所的文艺理论界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者着眼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从宏观角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针对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彝族民众一直传承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信仰,彝族民众对生与死的思想情感就通过"灵魂"观念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表达,贯穿了从生到死以及包括生死本身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以此来体现整个族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揭示所要说明的问题,表现和反映彝族人民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情认识和理解,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以习惯法的范例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即相当于汉族语言中的格言和谚语。“尔比尔吉”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无疑蕴含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17.
四川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及传承价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彝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了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多样的彝族文化,在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四川彝族民族的音乐风格,探索其艺术价值,能更好帮助我们从四川彝族民歌中汲取养料,创作出更多的好的音乐作品。现代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歌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入探索四川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及传承价值,以期更好激发民歌的原生态的丰富意蕴,做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四川彝族民歌,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歌音乐文化,让四川彝族民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黄忠瑶 《传承》2010,(12):158-159
生存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对隔绝的彝族具有相对独立封闭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祭司"腊摩"手中延续、散布和流传至今。但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彝族传统文化渐失,祭司"腊摩"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通过分析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引起广大学者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关注,意识到祭司"腊摩"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含着优秀的德育资源,是彝族节庆文化之魂。随着四川彝族地区现代化的推进、西方强势文化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渐渐疏离了传统节庆文化,这导致彝族传统节庆文化中的优秀德育资源传承陷入尴尬境地。文化的发展强调与时俱进,作为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彝族传统节庆文化,梳理并做好优秀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激发传统节庆文化的活力,实现德育资源的当代传承,开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