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妇女时报》的编辑者自觉地大规模刊登女性照片,这在女性报刊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女性摄影形象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性别观念。她们既是现代性进程的产物,又借助于媒介的构建作用而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她们以其过渡时期特有的矛盾特质,标志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开辟了现代女性视觉形象的第一个阶段。从此,围绕女性形象的视觉文化进入了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3.
廖艳君  敖丽娟 《求索》2015,(2):174-177
女性形象,是电影艺术史中最丰富生动的话题之一。中国第六代导演创作于2009年以前、着重以女性为主角、主线或主要书写对象的影片中,以其执着的艺术理念、纪实性的创作方法,扛起言说社会现实的大旗,塑造了一批被社会主流生活和许多商业电影所遮蔽的女性群体,她们是中国电影史不可忽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一群女性。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文化、传统男性话语及现代女性价值观交织的多元语境下,展示了女性在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下他者与自我冲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存与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戏曲故事中,女性角色相对模式化:佳人、妖妇、烈女、巾帼英雄等,这些形象存在于不同时期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价值框架内。在现代戏曲电影中,女性有了更多面向,《李贞还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故事为原型,其中讨论了女性的成长、革命、婚恋等问题,是一部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戏曲电影。影片还借用了影视剧模式化的视听手法,使之更具当下性。  相似文献   

5.
何宇宏  段慧如 《求索》2007,(7):176-178
作为男性作家,沈从文并没有将笔下的女性形象简单处理成沉默的抽象符号,而是使她们获得了充分的言说空间。这些女性话语既传达着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又不局限于反映妇女问题,而是落脚于人类灵魂的探寻与重塑,体现出女性在人类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也体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眼界与特立独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女性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构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一、崇尚女神。二、崇拜女性祖先。三、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四、追求真爱。五、以勤劳勇敢为美。从中可见畲族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独立意识的自觉。在中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回眸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对于今天女性文化的兴起无疑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贤妻良母,曾是中国女性传统形象和生活的基本范式;对现代都市职业女性来讲,贤妻良母依然可以作为衡量女性和完善女性的价值标准。一部分都市职业女性对贤妻良母不屑一顾,这反映出她们对自身的轻率态度和对社会责任的淡漠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中年女性被塑造为"贤妻良母"的刻板形象。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来源于传统和现实两个维度、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挤压,由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综合塑造而成,其根本在于女性的身份角色和行为规范。这种对女性形象单一化塑造的背后是性别不平等的符号贬抑,折射出社会系统中悄然渗透的性别权力关系。破除和改变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需要多管齐下,从尊重女性价值、完善保障体系、重塑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陈忠强 《求索》2013,(10):146-148
屈原在楚辞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的经典形象。并赋予她们特有的政治寓意。屈原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仙界的神女、人间的凡女、理想世界里的美人。神女代表着远离尘世、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凡间关女代袁着芸芸众生简单低俗、伸手而能及的生活愿望:美人则喻指屈原理想中贤德的明君和清明政治。屈赋女性形象及其特定的关学意蕴,对屈原以后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几乎成为了美人形象的经典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0.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有非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塑造的是思想认识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但是却都反映了劳伦斯对于女性的思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出现在劳伦斯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可推动对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也许是巧合,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主人公都是女性:饿死的母亲、辞严义正的姐姐和奢侈忘本的妹妹。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她们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女性的信仰与爱物传统源远流长.其信仰并不限于儒、佛、道等宗教或哲学,其爱物传统更是深切而广泛.本文主要从佛道信仰与儒家化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女性的信仰与爱物传统.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古代女性不但容易感受到宗教的吸引力,而且敏感、虔诚、坚韧和富于同情心,这些特质使得她们不仅身体力行,去实践慈心爱物的宗教信条,而且透过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对培育和教化社会的良知良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毅 《求索》2007,(11):163-165
从“五四”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反映了女性视野中不同历史阶段男性的表现形态和性格内涵。展现了女性作家对男性的认识、想象、反思和批判的过程,折射出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由觉醒而失落再到独立的历史进程。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女性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缺失,把“五四”到抗战这三十年的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作为研究时象,探讨这些男性形象在这三个十年中的不同特征和演变轨迹,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女性创作主体对男性的观察、批判和期待。  相似文献   

14.
朱全福 《人民论坛》2012,(14):140-141
"三言"、"二拍"刻画了众多的少女形象,她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她们才华出众,精明强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少女自主意识得到了觉醒与张扬,她们徘徊在理与情之间。体现出作者复杂的女性观:既有关注女性、赞扬女子才能的一面,又有封建正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叶晖 《前沿》2007,(8):211-212
虽然今天的女性在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唯独在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再现多数被歪曲甚至被亵渎,传媒隐性的话语霸权已经成为女性走向全面解放的深层障碍。本文意在揭示传媒表述女性形象的四大话语特征,即强化传统的角色定型、制造"美女神话"误导价值观、以女性拟商品和漠视女性的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无名氏小说描写了许多诗意幻化的女性形象 ,她们外表惊艳 ,行为极端 ,主要可概括为纯情型和堕落型。虽然她们个性差异很大 ,但最后都聚合于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上海21位高知女性的深入访谈,发现高等教育虽然给予女性一定职业自主权和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经历"生育"这个生命事件之后,她们的职业机会、职业角色和职业理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从个人、组织和社会性别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变化的原因,探讨生育与知识女性职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性别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杜娟 《前沿》2012,(2):141-142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人和女性作家笔下的自己虽然同样描写女人,却有着不同的诠释。男人把女人看做附属品,她们的形象是理想化的,或是温柔的天使,或是邪恶的魔鬼,男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女人;而女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中,不甘受命运摆布而逐渐反抗男权社会,她们渴望平等,要求独立,女性意识也随之日益觉醒,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巾帼之爱     
在浦东新区,有这样三位女性企业家:她们尽管很忙,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她们富裕起来的同时,不断播撒着爱的阳光;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江苏常熟的白茆山歌为例,考察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国家、女性、民间文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家以民歌这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动员农村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劳动,但女性仍然可以通过积极回应、消极对抗和反面形象的言说等三种策略利用民歌来拓展女性空间,彰显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