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不是完全清醒"到逐渐清醒的发展过程。列宁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在实践中犯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解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总结。江泽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治学院在多年系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全院各专业教学科研骨干,编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丛书》。该丛书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疑难问题解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四本教学研究资料组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进行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毛泽东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认识,确立了理论探索的基本方向;邓小平阐述了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原则,构建了科学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扩展了这一理论的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发展理论进行了阶段性的集成,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使发展理论的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4.
钟国云  陈欢 《传承》2009,(16):30-31
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出发,在总结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得与失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理论总结,继而形成了前后相继又各有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本文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前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至今,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理想展望。江泽民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深刻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不是完全清醒"到逐渐清醒的发展过程.列宁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在实践中作了进一步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总结.江泽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出发,在总结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得与失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理论总结,继而形成了前后相继又各有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本文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鼎良 《求索》2011,(5):107-108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科学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目的、动力等一系列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指导着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向和目标上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到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阶段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精神,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将我国社会主义带入了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一)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所进行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改革。在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实精神,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将我国社会主义带入了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我国多年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党明确提出和创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政治文明理论的继承 ,而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加强法制建设是当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大重要构件。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方针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在理论形态上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建国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难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理论成果。首先,由党的十四大概括和提出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第三次重大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他重新恢复并完整系统地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的历史时代;他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奠定了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秦伟峰 《传承》2009,(12):38-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在于:在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精髓的基础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志林 《理论月刊》2003,1(1):39-41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及其政党应当十分注意的问题。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突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内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