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它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正义主要是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精神根据和纽带,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规制力量。因而正义成为人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追求正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和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践内在地包含生产与交往,生成双重关系--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类历史就是生产与交往的历史。自然层次的交往产生单质的人,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人的存在的孤立化。人类进入社会的第二大形态,虽形成表面全面的关系,但处于物质抽象的统治之下,处于异化之中。实现人的自律,要以交往的普遍化为前提,消灭劳动、分工和私有制。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但长期以来,传统理论范式视其为形成生产关系概念的过渡性范畴,遮蔽了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文本为依据,研究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机制作用,揭示了交往对人类社会变革的动力作用,从而揭示出交往范畴的客观性、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互为前提 ,互相依存。一方面 ,交往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与存在 ;另一方面 ,交往又是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交融是人类确立和发展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前提 ,也是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交往、实践和主体性的统一中探讨交往的合理化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交往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理论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存在着实践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历史性、价值性与科学性原则等多向度性的统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表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交往过程中,既要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个体特色。正是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交往与社会是有关联的。研究交往与社会的有机关联性,强调社会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它直接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之中。从而揭示出交往范畴的客观性、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 ,必须有深广的世界历史眼光 ,即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考察。马克思 (恩格斯 )关于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 ,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的基本思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 ,没有克服“地域性”的局限 ,是其遭到严重挫折的最基本的原因。坚持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辩证统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这一经验 ,将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低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述,深刻地向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纵向推进、上升和横向扩展、整合相交织的过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开始是在彼此隔绝的地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随着人类主体能力的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社会的发展便逐渐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普遍交往关系之中,历史由此向世界历史转变并进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其作为社会发展多极主体中的一极,必须转换理论视野和实践方式,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必然性、基本特点和多重效应,树立开放观念,积极走向世界,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基于对交往合理化的追求。然而,马克思理论中已经蕴涵着基于交往的唯物史观,认为交往与生产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但交往与生产相比,生产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交往贯穿于人类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纵向上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背景为出发点,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要求与之相匹配的“交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交往的不断进步,交往的拓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不仅确保了生产力的纵向传承,更促进了生产力的横向传播。生产力的发展则为交往的发展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持续前进的客观动力。改革的对象是既有的不合理制度,为交往的发展和深化创造可能;交往的发展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甚至飞跃。改革开放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交往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理解资本、资本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资本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资本是一个经济范畴,其存在和发展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存在形式;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运作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是有历史限度的。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的“新唯物主义”日趋成熟,其成熟的基点就在于对“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内涵的科学把握。“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性主要表现在: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中进一步完成了“现实的人”的历史发现;在分析人类需要、分工、交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的实现途径;在扬弃以往生产和交往形式的基础上明确了“现实的人”历史发展性的旨向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批判性考察,并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模式对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改造,以适应其重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要求;哈贝马斯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批判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失效,主张用"新进化论"和结构主义的观点"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原典和后来的庸俗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在他重新检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时,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由以建基的"劳动"概念,将其归结为工具理性行为.由此引发的对唯物史观其它范畴的批判,就更加远离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论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基石——两种生产,即人们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互为条件,互相制约,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同时,人口是经济活动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的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在人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共性”是“公共性”这一哲学范畴被引入到行政领域收获的理论成果,也是人类共同体演进和社会公共领域分化的结果.从共同体的视角来看,公共性反映的是人类共同体实现内部平等交往的基本属性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趋向,它集中体现在人类公共活动领域之中.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公共活动领域分化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两大部分,相应地,公共性也呈现出“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和“非强制性共同体的公共性”两种情况.这样,“行政公共性”就从人类普遍主义视野下的“公共性”中被剥离和引申了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用于描述政府这种强制性共同体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关系状态和对其进行价值确认的学术概念,并且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以“他利性”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与上层建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的原生点。马克思指出可用自然科学旁证的仅限于物质生产的变革,精神即文化的生产不在此例。据此,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认知与互动,当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概括可以简单厘定。恩格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补充说明也显示,经济基础很难被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制度结构,它毋宁说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凡言关系,必首先涉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是观之,"生产"作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不应该仅仅定位在"基础"之中,仅仅把它看作一个物质范畴;精神生产因此也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决定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文化就没有生产,也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基础而言具有自足性,是生产活动的特定框架,也是社会关系重组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不仅生产出产品,同时也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学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社会关系生产问题,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解决现代许多重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交往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普遍化、系统化、社会化的交往关系体系。在现代交往中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走向统一,在现代生产力、交换关系、占有关系的协调统一中,在现代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过程中的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复合效应的存在,交往活动的负面效应日趋明显,南北问题有所加重,人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高校生活中师生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存在个别严重的冲突;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交往环境、教育管理方式的原因,也有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为此,既要创造师生交往的公平环境,拓展师生交往关系的领域和方式,又要引导高校交往主体以合理的方式实现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