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超 《求索》2012,(5):65-67
周恩来起草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强调互助合作,为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奠定基础。他领导编制"一五"计划、"12年科学规划",率团谈判缔约《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运筹签署"156项"、"122项"合作协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合作项目的计划申报、实施、管理,决策和协调解决关键性重大问题;强调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扩散形成产业化,工业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支农工作。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领导组织艺术,对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深化发展和成效提高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1949年12月,毛泽东开始了首次访问苏联之旅。期间取得的最大成果为苏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起中苏的同盟关系。但就此次访问的过程和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协定的内容来看,中苏之间的这种同盟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性为之后的中苏关系破裂买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1950年初 ,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 2 0世纪 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 60年代的彻底破裂 ,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 ,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4日是中国和苏丹建交40周年。1月2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苏丹友好协会举行招待会,隆重庆祝中苏关系史上这一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5.
正198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中苏边境的黑龙江边。这条界江的两边,已然对峙了20多年。在中苏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是唯一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胡耀邦视察黑河时,黑河的同志告诉他,五六十年代,两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差距是60年代以后拉开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政府增加投资,把布拉戈维申斯克当做摆在中国面前的"橱窗"来建设。而我们,一方面是"文革"动乱耽误了,另一方面是担心中苏两国会打仗,总觉得一旦  相似文献   

6.
《创造》1960,(2)
东风勁吹,西风日衰。我們在世界一片大好形势之下,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約签訂十周年。在这十年間,世界历史按照确定不移的客观規律发展着:社会主义正如旭日东升,精力旺盛,气势磅礴;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漲,波瀾壯闊;帝国主义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东风压倒西风,这是我們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历史潮流。偉大的中苏同盟,在促进这个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作了光輝的貢献。中苏同盟条約签訂以来,越来越明显地表現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中苏两国在經济、  相似文献   

7.
《江苏政协》2011,(2):54
<正>建筑遗存是历史的记忆和延续,承载着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更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对历史建筑遗存进行有效保护与开发,使其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工业建筑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工业建筑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建筑类型,曾为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自工业建筑产生之初,其建筑形象就一直与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成果,如新型建筑材料、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施工方法等密切相连,成为反映时代发展、体现科技精神的先声。同时,由于工业生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工业建筑也随之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在我国,工业建筑用地一般占城市总用地的25-30%,而在一些工业型城市,因拥有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业建筑用地比例甚至可达到50%以上。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工业建筑的区位布局、风向位置、环保处理措施等,对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城市总体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工业建筑群落的景观质量也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因此,工业建设设计是城市建筑类型中极为重要的建筑类型。  相似文献   

9.
杨扬 《求索》2013,(8):67-70
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中苏政党外交处于友好合作发展期,并逐渐达到友好外交的顶峰: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显露,两党外交逐渐陷入曲折与重挫。这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两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苏共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中苏国内政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张伟民 《中国减灾》2011,(12):42-43
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每年都有不少旧房屋被拆掉。而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筑产品废料的混合物,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随意露天堆放或直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综合利用建筑垃圾是解决建筑建设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问题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江枫 《创造》2013,(9):30-31
【昆明反思】目前的昆明正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特色危机、个性危机,"千城一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古老的有传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被毁灭,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单调的新建筑群所淹没,同时新规划建筑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缺乏文化意识,缺乏民族特色,缺乏人文特色,缺乏美学观念。建筑物千篇一律,满目水泥森林,几乎看不到有特色风貌的建筑和街区,也看不到让人记忆深刻的城市地标建筑。城中村多而乱,许多"老昆明"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秦光荣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优秀历史建筑是城市“凝固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不仅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更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动力之一:以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城市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依靠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的大手笔城市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复兴,缔造了沿用至今的“美丽城市”保护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城市。在“十五”期间的新一轮城市旧区改造中,保留、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建筑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市政府近期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希望制定一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中,许多作家基于自身的城市认知,建构出不同的城市想象。其中,"我城"这一想象模式因承载着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城市认同感、归属感而具有代表意义。结合20世纪香港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景观的变迁,"我城"想象中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的新兴建筑意象,营造出一派繁荣的未来图景;另一方面又频现颇具地域特色的老香港建筑,以寻觅本土化的香港记忆。两种书写角度都寄寓了香港作家对这座城市的深切情感与人文关怀,共同支撑起多彩的"我城"香港想象。  相似文献   

15.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十三届会议于一九六三年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在会议上讨论了上届会议的决议执行情况。并通过了中苏一九六三年下半年和一九六四年上半年科学技术合作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中苏双方有关机构将相互接待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考察有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生产经验,并将相互提供科学技术资料和样品。苏联代表团在中国逗留期间参观了一些工业企业和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6.
陈忠杰 《政协天地》2014,(Z1):60-61
闽南是著名的侨乡,有专家认为,闽南侨乡特色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闽南民居建筑艺术,又吸取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世界人类的共同遗产"。然而,闽南侨乡特色建筑  相似文献   

17.
从战国抵宋存在的"吹台",被宋人主观嫁接了实际上存在于商丘的地点事件。"吹台"与梁孝王的联系在此被宋人生动地传承下来,抒发了对历史时空中这里曾经存在知遇的渴求。吹台又因与都城文人的雅集相连,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而存在。这种观念直到南宋,在时空的阻隔中,仍然存在,成为文人对故国和王朝深情的眷念。在这些有关北宋东京的城市文本中,"吹台"作为建筑景观和文学景观而存在,构成了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前后,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及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以下简称中苏旧约)获取了在东北的特权。其中的旅大问题,由于苏联的军事存在,是关系国家主权最为敏感的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外交上与斯大林就中苏条约问题数次交锋,迫使斯大林做出让步,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及至赫鲁晓夫主动归还旅顺海军基地,苏军撤出旅大,从此结束了外国军队驻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我国加速对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化布局与建设,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构建,铁路门户枢纽地区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它是城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是人们开启对一个城市认知的形象窗口,更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北站作为西安最大的地标性建筑和面向国内外的重要门户,是国家规划的"四横四纵"铁路快速客运专线重要枢纽之一,立足"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许伟 《北京观察》2010,(7):24-26
<正>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地上文物十分丰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物遗产,是建设"人文北京"和世界城市的重要内涵,对于增强北京发展的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独特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