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因,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历史和现实清晰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勾画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酊蓝图,将指引国人增强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2.
邵红 《世纪桥》2012,(21):61-62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因此,本文以文化建设为视角,考察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全新路径,以期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崇高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十七大报告对于文化建设理论的新概括,对于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设想,是党在文化发展战略上的新发展和新起点,是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也必然是文化的强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论断是报告中的一个极大亮点。这些新论断,把握其精神实质,归纳概括起来就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大力增强文化自信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这是党中央的战略指向,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觉醒,最根本的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繁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历史和经验昭示我们,中国的强盛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11,(Z1):74-75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这是事关小康社会建设新胜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重大抉择,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全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所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三农”问题又是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所特有的引导作用,作者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着笔,着重探讨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国运兴则文运兴,文运昭示着国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把文化建设摆上战略位置,以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抓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文化的代代传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存续,文化的创新推动着一个民族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文化多样花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领域和内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我国和谐文化建设还存在个别基层组织及区域对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6-30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明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的同时 ,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明确要求和任务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民族精神的孕育和生成 ,必然受社会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认识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问题上 ,要有科学的态度 ,应防止和克服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立梅 《探索》2002,(5):87-89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其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宋,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是涉及我国民抉文化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文化发展战略设想,即维护文化主权、扩大跨文化交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1,(6):42-4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基层宣传部长,理应以创新的理念促进机制的创新,以创新的方法谋划文化发展新路径。必须坚持“群众盼什么就办什么”,始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群众的需求上,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文化艺术中心建设,使文化走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山丹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力打造河西文化大县,推动山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先进政党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和推动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肩负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政治责任。建设先进文化要求改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方式,为文化建设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人才保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依法管理,发挥市场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京京 《求是》2012,(17):28-31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旗帜,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事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