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2):51-51
一个人对启蒙读物的阅读就是给他种下一种基因,规定了他一生的阅读、写作思路和文风。毛泽东、艾思奇这种将政治、哲学举重若轻,谈笑说理的文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4):47-47
《大无大有周恩来》是我散文作品中分量较重的一篇,前后费时20年。1976年周总理去世.四人帮限制对他的悼念。国内既无碑又无纪念活动.甚至还不能发表纪念文章。直到1978年北京才在历史博物馆搞了第一个周恩来生平展。我当时在太原工作,专程到北京看展览.详细摘记后发表了一篇千字短文:《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后来,关于周恩来的资料逐渐公布,然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拉网阅读,包括关于周总理的书籍、生平.报刊上记录的他周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唐福金 《当代贵州》2014,(20):21-21
正阅读给了我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勇气和能力,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每天读书50页"。当我写下这句话时,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说这句话的林老师的面容。虽然他在20多年前就离开人世,但这句话却经常回响在我耳边,让我终生难忘。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区中学当语文教师。那正是流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学生大多不爱学  相似文献   

4.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次和网民互动时,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总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但读书还能让我们感到安全、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次和网民互动时,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总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但读书还能让我们感到安全、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7.
王扉 《学习导报》2011,(22):28-29
近年来,"亲子阅读"一词被频频提起,曾有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在书中引用了这样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相似文献   

8.
读书圆我梦     
对书,怀有一份特别深厚的感情,这既源于我的家境际遇,也因我的职业之缘,还与我的兴趣爱好有关.平时只要有时间我都泡在书店里,捧起一本书,贪婪地读着,看到美词佳句,就会反复多读几遍,反复品味着,还会把它摘抄在本子上,静静阅读,细细欣赏,每个字眼都充满玄机;慢慢翻阅,轻轻默念,每个片段都是独特的一景.一本一本看,一遍一遍地想,一次一次在书的天空里心悦与感悟.  相似文献   

9.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道:“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福     
艾琳 《共产党人》2009,(12):55-55
我常认为,人这一生中,能有一段时间,静静地坐下来,集中精力读读书,便可谓是一种福气了。正因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也常在私下里窃喜,自己这一生虽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但总还是有福之人。这福之一,便是我能十分幸运地从小学、中学,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且不说读得从容,安定,单是受到的诸多名师的教诲和指点,就已经终身受益。记得上小学时,一位老师给我们  相似文献   

11.
<正>在央视节目《朗读者》第三期,著名作家麦家朗读了写给儿子的家书。他几次哽咽,台下的观众也被感动落泪。在这封信中,爸爸告诉儿子: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楼房一定也是钢筋水泥  相似文献   

12.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张金良的<摭拾的碎片>(下称<碎片>)出版了.金良是我30多年的朋友,他的书,是一定要认真阅读的.当读完<碎片>后,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篇文字. 作者在<老街>中有一段话:"记忆中的老街宛若一部泛黄了的旧书……记载了街岸两边居民们平平淡淡的日子,留下了一段段哀哀乐乐,悲悲喜喜的故事.其间满是人情、世情、风情."显而易见,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不仅是那些浸透了历史风雨的老街、老屋,而是内蕴其中的"人情、世情、风情".  相似文献   

14.
《支部生活》2010,(12):53-53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520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女儿办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打开来一香,原来是满满两箱书。王夫之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以书为嫁妆,是对知识的尊重。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1 1月 ,胡绳同志离开了我们。当时 ,我和金冲及同志从北京赶到上海 ,同他作最后的告别。转眼间 ,一年过去了。在今天这个纪念他逝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 ,我想讲讲这样一个题目 :胡绳同志教我们怎样读书做学问。这只是一些片断的回忆 ,但多少也能反映出胡绳的一些学术思想和学术活动。我曾两次在胡绳同志领导下工作。一次是50年代在中央政治研究室 ,一次是 80年代初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中央文献研究室这一段 ,接触得更多一些。这两天 ,翻了一下我的笔记本 ,找出当年胡绳跟我们谈话和他在机关里发表讲话的一些记录。今天重温这些东西 …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决定从3月起在全省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家”为主题的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本次活动以“我的书屋.我的家”为主题,通过诵读、演讲、说唱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述农民读书用书的经历、体会和感受。展现农家书屋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18.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19.
魏玲 《前线》2000,(11)
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进步思想界的精神领袖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广博的学者,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中都曾涉足,并做出过自己的独特贡献。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年轻时代,就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闻名于世了。那么,他是怎样进行阅读,积累起如此渊博的、多方面的知识的呢?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不久以前,我应南京译林出版社之约重译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我重读其中的第二十九章即描写拉赫美托夫这个“特别的人”的故事时,觉得它似乎给我们…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位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吏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作《经典作家东方学说的当代发展》。收到书时,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结合活动要求,我重点学习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