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已建立起一整套涵盖网络空间战略、法律、军事和技术保障的网络防控体系。美国对ICANN的监管权的移交不会导致其丧失对互联网的实际控制权。自上而下的方法不是互联网国际治理的最优解决方案,互联网治理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美国提出的"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是其单边主义以及先发制人战略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对主权国家信息主权的不当溶蚀。为建立和平与公正的网络空间国际秩序,应设立网络安全与发展委员会,并将其纳入到联合国框架。互联网的国际治理应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和相对安全观,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和谐社会交相呼应,构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两翼。和谐世界,作为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呼唤当代国际法确保和促进国际社会的成员在尊重主权和法律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要求当代国际法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和共享;企盼当代国际法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中心,致力于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当代国际法将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的民主和法治作为其新的价值取向,提升全球善治的整体水平;迫使当代国际法必须重视自身规范体系的协调发展,真正为和谐世界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理论包括平等原则、共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容与尊重原则、合作与协调原则。和谐世界理论继承国际法基础原则精神,巩固和发展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法律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主权平等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但在一些国际法学家的学说中得以阐明 ,而且也被现代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国家主权平等实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平等 ,它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效果。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 ,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平等原则"的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强行法规则是国际法的上位法规则,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即使诉讼中所涉及的国家行为违反了强行法规则,也应认为基于国际习惯法规则的国家主权豁免原则是不受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与国际法究竞有什么关系,国际法究竞应该如何为对外开放政策服务,需要进一步探讨。从根本上说,对外开放的宗旨和原则与国际法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对外开放的宗旨和原则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中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法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为此要实行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不得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遵守国际条约义务,以善邻之道和平相处。我国对  相似文献   

7.
崔盈 《法制与社会》2010,(36):236-237
大规模跨国经济交往、国际危机与风险以及人权国际体制所带来的全球化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进入国际法这个"国本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领域,使国际法呈现出明显的人本化趋势。然而,蔓延在国家主权所固守的"重要阵地"——国际投资法中的人本主义,动摇作为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构建基础的对等原则,冲击着支撑国际秩序的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主要面临"内政"的概念有分歧、"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外延在扩大、"保护的责任"日益凸显以及国际法上的民主与法治价值观更受重视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利益的日益扩大,促使中国政府应反思并调整不干涉内政原则。"保护性干预"将成为中国应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挑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国际组织享有豁免权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但是,随着国际法的发展,国际组织豁免权也遭遇了严重挑战。尽管如此,国际法的实践表明,国际组织管辖豁免尚未如国家管辖豁免一样从绝对豁免发展为限制豁免。当事人"诉诸法院之权利"作为国际组织豁免的制衡器,还没有发展成为习惯国际法,国际强行法也并不必然具有否定国际组织管辖豁免的效力。从人权保护角度讲,如果要维护国际组织豁免权以保障其独立行使职能,就要积极寻求完善相应的替代争议解决机制,保障当事人寻求正义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的单边主义战争,可以说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也可以说它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边主义战争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破坏 所谓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内管理国家事务、对外进行国际交往的最高权力。《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联合国宪章》把主权平等原则放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按照1970年10月联大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的解释,国家主权平等原  相似文献   

11.
王孔祥 《河北法学》2005,23(5):105-107
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在长时间地学习、适应国际法之后提出来的,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平崛起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对国际法的历史性突破,它势必推动国际法的创新,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监禁罪犯的权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一个社会的刑罚进化程度。但被监禁犯人的权利和优惠待遇是有区别的。在美国,宪法、制定法、判例、法规和国际法构成了犯人权利的法律基础。美国犯人的法律权利是通过大量诉讼和犯人权利运动获得的。美国犯人享有宗教自由权、言论自由权、获得法律帮助权、医疗权、受保护权、矫正机构惩罚和纪律方面的权利、平等保护权等7大类权利和大量的具体权利。这些权利具有实然性、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范毅 《现代法学》2005,27(3):151-159
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里,自决权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有争议的概念。它的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始终在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它的重心也必将随着其内容、主体和适用范围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重心转移的过程,既是自决权从外部自决向内部自决回归的过程;也是自决权由以国际法原则为重心转移到以国内法原则为重心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决权自身内涵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决权先后主要是独立权、国家主权、人权、发展权、人民主权和自治权。自决权的内涵及其重心转移说明,台湾当局企图分裂国家,搞“独立公投”的所谓“自决”,既违背国际法原则,也违背国内法原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万国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多被称为"万国公法",这一概念的形成与丁韪良的主观意向紧密相连。"万国公法"四字含有自然法学意涵,但却与19世纪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不符。因此,将国际法称作"万国公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清国人的国际法认识产生了误导作用。直至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世局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国人更清醒的认识,留日学生此时从日语中借用的"国际法"三字才取代了"万国公法"这一称谓。  相似文献   

15.
浅议网络战中的国际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战作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几次战争中已崭露头角,并在战争权、作战的手段和方法、人道主义保护、战时的中立及战争的犯罪和惩处等方面都对现行国际法提出了挑战。我国在坚决遵守国际法规条约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适用于网络战的国际法条款的制定,并要严厉谴责别国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6.
国际航空法中的刑事管辖权,离不开适用国际法的普遍性原则,但航空活动是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的,也就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则。关于刑事管辖权的国际法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中,关于刑事管辖权,普遍实行的是四项原则,即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7.
冷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欲望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断膨胀,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并公然武力攻击他国领土,越来越无视国际法的存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公然挑战国际法的单边主义行为到了极点。国际法学界陷入一片困惑之中,联合国的作用在哪里?国际法能否制约大国吗?挑战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后果是什么?一、国际法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被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法公认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对国际法的重大贡献。从1954年的《中印联合…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一项原则,该原则对于国际合作、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和提升发展中国家履行国际环境法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当下,通过确立和完善一项国际各方赞成的原则并加以实践,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法基础。而中国国内环境法在制定政策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期合理高效地解决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法中的立法管辖权与司法管辖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国际法中将国家管辖权作立法管瞎权和司法管辖权的划分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国际法学中流行的一种理论。根据西方国际法学者的理解,立法管辖权和司法管辖权的各自含义,前者是指国家制定法律的权能(competence to prescribe law),后者是指国家适用其所制  相似文献   

20.
国际恐怖主义与国际法上的使用武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回击往往是使用武力。《联合国宪章》第 2条确立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但按照现行国际法 ,国家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力 :一是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 ;二是国家行使自卫权。本文以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为例 ,论述了国家使用武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基础 ,以及在使用武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时在国际法上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