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文史资料》上发表李龙云写的《我所知道的于是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读了的人都说写得好!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往事…… 90年代中期,文史资料委员会把于是之先生回忆录列入征集计划.就在这时候我们得知,这位深为老百姓爱戴的老艺术家得了重病,别说动笔写作,就连口述也再没可能.  相似文献   

2.
顾土 《同舟共进》2013,(3):74-76
于是之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论人品、论艺品,都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典范,但他更喜欢自称"演员",因为演员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生命。1980年代,我与于是之先生有过数年的交往,那时曹禺先生是北京人艺的院长,于是之是第一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而我则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记者。为了增加戏迷与剧院的交流,在于是之先生的推动下成立了"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我有幸成了最年轻的理事。理事有理事的好处,无论老戏新演还是新戏初演,每位理事都会获得一张赠票。  相似文献   

3.
李龙云 《北京观察》2003,(12):30-35
在风波跌起的80年代,基于命运的安排,我成了于是之的一个“小朋友”写一写于是之,至少已酝酿了五六个年头。起初是被动的,是别人组稿。1996年秋在娄师山庄,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廉云大姐找到我,很认真地跟我说:“看来于是之写不了自己了,希望你能答应下来,写一写于是之。”我答应了。其实,我代替不了于是之。即便我笔下的于是之再准确生动,跟他自己写自己也是两回事。于是之是那样丰富与矛盾,于是之的性格和他的精神世界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部复杂。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没有能力替代于是之自己的内心剖白。那份剖白是那样独特,那样有价值。可惜,随着他语言与思维能力的逐渐丧失,那份剖白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这绝不仅仅是于是之个人的悲哀。而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字材料又是这样少,就越发加重了这件事情所带给  相似文献   

4.
再说于是之     
童道明 《北京观察》1999,(11):60-61
王利发是于是之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给他带来了全国性的乃至世界性的声誉。当我们确认《茶馆》是最能体现北京人艺艺术精神的代表之作,在我们的意识里,主演王掌柜的于是之,便和写这出戏的老舍,导这出戏的焦菊隐像“三驾马车”似地幻化成了一个整体。但于是之本人似乎更眷念《骆驼祥子》里的老马。有一次我问老于他自己以为演过的哪个角色最为满意,他说是老马。又有一次我请老于谈老马一角的成功奥秘。他笑笑说:“我把假的演真了”。“真实”是于是之表演艺术的基石。而“真实”离不开生活,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离不开于是之对于生活、对于生活中的人的情感体验。在说到老马的“心象”的孕育时,于是之总要说起早年他住过的那个杂院和杂院里的那位拉洋车的老郝叔。讲得最动情的,是他那篇散文《幼学记事>——“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苦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为乌  相似文献   

5.
(一) 1988年,于是之在北京人艺接待两名台湾作家,命我作陪。交谈中间,对方谈到一个现象,即大陆上的,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些作家当中,1949年之后,写作最勤、著述最丰的当属老舍。老舍去世之后,中国的话剧舞台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仍让人感到某种寂寞……解放后的17年里,老舍先后创作了23部剧本及一批散文,和至少两部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正红旗下》。其中《正红旗下》没有写完。老舍以写作为生命存在方式。于是之则讲到了另一个现象:解放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批作家里,作品能够不断被改编,不断被搬上舞台与银幕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南边的鲁迅;一位是北边的老舍。截止到1998年,几乎老舍的全部中长篇小说诸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  相似文献   

6.
未曾想"我是歌手"火到台湾4月初,台北。一位大陆记者与朋友在餐厅里闲聊林志炫、黄绮珊,走来走去的服务生终于忍不住走过来问:"你们在谈‘我是歌手’吗?"他竟然知道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大陆记者忍不住问:"台湾看不到湖南卫视,你怎么知道《我是歌手》?""网络上看得到啊。"年轻的服务生轻描淡写地说。这一幕或可为几天之后《我是歌  相似文献   

7.
正以前只知道"黑马"是个名词,不知道这也是个人名儿,甚至这个人还是文化人。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一篇短文。前不久,我在一份文摘报上看到原载于《世界新闻报》的黑马先生的一篇博文《一米排队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搜寻     
许多年以前,我经历了一段床头屋角皆"侦探"的生活。那时,我与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泽新先生打算共同撰写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时,还不知道我们将要完成的是中国第一部《侦探小说学》,也没有意识到这部《侦  相似文献   

9.
欣闻《重庆政报》从明年起要更名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政务公报》并扩大为大16开本,这又是贵刊一次新的提高和飞跃。我衷心地祝愿她越办越好。因为我喜欢《重庆政报》,我已经离不开《重庆政报》了。在我所订阅的刊物中,能享受"随身带"待遇的恐怕只有《重庆政报》了,随时打开我的公文包,都能掏出几期来。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平时公务太忙,一些文件批阅后便被办公室拿去处理或归档保存了,要再借阅诸多不便,而带着《重庆政报》在身边,查阅或学习都挺方便,真是"一报在手,政策全有,反复翻阅,携带方便。"  相似文献   

10.
沈展云 《同舟共进》2008,(11):37-37
孤陋寡闻如我,因了钟叔河先生的推介,才知道吾粤有《同舟共进》杂志,于是开始留意,读到上面一些"妙文"(借用钟叔河语),感时冼世,诤言谠论,可以想见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1.
<正>阿乙的中短篇小说集《灰故事》写得最好的是封面的那段话:"在经过一段自作聪明的写作后,我慢慢知道:我本质是个悲伤的人,悲伤降低了我的阅世门槛,使我以为世上并无一人值得嘲讽。"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3)
正《我是歌手》已经做到第四季了,洪涛和他的团队所必做的功课之一,便是不断吸取听众的反馈,调整节目方向。洪涛始终觉得《,我是歌手》不仅是一档节目,他想借这个平台唤起大家对音乐的信仰,如节目文案所说——"音乐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活着的状态。音乐无畏,我是歌手。""一直喜欢这个节目,想象自己站在这个舞台上会是什么感觉。感受过之后才知道,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唱还要紧张。"飞了半个地球来到湖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正火热上映。"你是我之所来,也是我心之所归。"在父辈精神感召下,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传承。在福彩人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些人,被亲切地称为"彩二代"。他们追寻父辈的足迹,怀揣着对福彩的热爱,坚守初心使命,用责任和担当,将福彩公益事业薪火相传,成为助力福彩发展的新力量。今天,走近福彩版《我和我的父辈》,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4月,人民日报社的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人大监督的稿件。受领任务后,我心里很是忐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要知道,自己从部队转业到人大工作还不到一月时间,对人大的职能、责任是什么,几乎是两眼一摸黑,更别提立法的程序、人大的监督了。这都还是一些陌生的概念。"你翻翻《人大建设》杂志,或许对你有所帮助。"见我茫然,同事帮我找来历年的《人大建设》杂志,有新出版的,也有往期。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正>《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最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20多年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李泽厚先生。1983年笔者的文章《〈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在《文史》辑刊第十八辑发表,李泽厚看到了,就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黄德志女士说:"有一个年轻人,我认为他是年轻人,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很好。你们应该找他写一本书,十几万字,我写序,你们出。"当黄德志知道我正在写博士论文后,就建议我将博士论文交给他们出,由此又引出了后来的博士论文文库。这里特别令人感念的是,当时李泽厚先生全然不知道我是谁。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上册已经学完了,我回想起来,觉得收获很大。在没学《公民》以前,我身为学习委员,对集体的利益一点也不关心,有时也不遵守纪律,更不知道帮助同学们搞好功课,自己只知道学好数理化就行。我学了《公民》上册以后,知道了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学习了《公民》上册里的“热爱集体”一课后,收获很大。使我知道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个人利益离开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想看看重庆渣滓洞,早年在看了《红岩》小说以后,特别是又读了《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后更是希望亲眼目睹这个著名的“魔窟”。这一愿望直到新世纪才得以实现。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了,我这里要感叹的是一个烈士和他的母亲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我想,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相似文献   

18.
《时代潮》2000,(11)
方方: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你们知道高行健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吗?正正:我只知道高仓健,不知道什么高行健。圆圆:我倒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写过几篇小说,能让我看懂的一篇叫做《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一篇叫做《我给姥爷买鱼竿》。印象中后来他掉头搞戏剧和文艺理论去了。问题是虽然高的作品有些特色,但离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9.
<正>利用长假,读一些经典,写一些文章,已经成为我的一种过节方式和行为习惯。2017年春节长假,除了和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之外,我重温了我国的古代经典名著《论语》。这是我第6次全文通读《论语》。重温经典,感触很多,尤其是《论语》中对从政为官之道的很多论述,我自己深以为然,颇受启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相似文献   

20.
本刊点评     
<正>2017/10/24—2017/11/1 1 10月24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5年匿名捐赠30万元的"兰小草"去世,其真实身份系温州一名乡村医生。所捐善款已用于助学、助医、助困。本刊点评:扼腕叹息之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兰小草"人如其名,让人们想起那首老歌—《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他既是小草又是兰花,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斯人已去,其志弥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