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广麒 《共产党人》2005,(22):I0003-I0003
平罗县现有人口2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4.5万人。2005年,该县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在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抓好全县促进就业和完善保障体系暨发展劳动产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已达12亿多,每年增加1400万人,到本世纪末将达13亿多,80%人口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12亿...  相似文献   

3.
一、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在于农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4.5亿劳动力,分布于农村第一产业的有3.27亿人,占73.2%,第二产业的5906万人,占13.2%,第三产业的6058万人,占13.6%,就业结构仍很落后,离10%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现代水平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以来,有大约8000万人外出寻找出路,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主要是由中西部以农业为主经济较不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少的地区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以从事建筑、制造和饮食服务业为主。但是,根据测算,我国目前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1.5亿人,占…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的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800万,其中农林牧渔劳动力1600万,占57.14%,乡镇企业职工近700万,占25%,其它劳动力500万。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从8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一个全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阶段。这种变革的轨迹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所占比重的逐步下降,从1978年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有361万人到1995年的1231.1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搞建筑、跑运输的农村劳动力有近400万,另外,还吸纳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省份至少150万到200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度按30%计,有930万,苏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收。苏北地区仍有近600万的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比较利益面前,这些剩余劳动力随时会涌入进城的民工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爱民 《奋斗》2004,(3):22-2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85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75亿人左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这不仅是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继森 《奋斗》2005,(2):26-27
由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标志是总体环境和氛围得到优化,工作体系和机制日趋完善,输出势头和层次持续走高。目前全区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6%.其中输出7.3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1%。  相似文献   

7.
化隆回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农村人口21.31万人.农村劳动力11.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42万人。近年来.化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地关于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引导,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 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建国后不久就存在 ,到目前为止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就业问题已成为继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最为沉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 ,从1978~1997年 ,我国已有2877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实现了完整转移 ,即实现了产业转化和地域转移 ;到1997年 ,我国已经有13527.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完整转移 ,即只实现了产业转化而未实现地域转移。据不同口径的统计结果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仍有1.5~2亿人口。情况特殊的是 ,我国的工业化已有相当的水平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8 % ,但农…  相似文献   

9.
造成失业的五大原因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12.5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7.1亿。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转移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转移压力大。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5-10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横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前的难题。拥有42万人口的贵州省安龙县,对此求解有方。安龙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台大戏,乡镇企业唱了主角。在1600多家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6%。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第三产业、高效农业应运而兴,引发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二次高潮。全县已初步建起城乡一体、各有侧重的服务网络,市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万多人,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3万多人。以市场为导向,安龙县农业近年大步走向高产优质高效,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显…  相似文献   

12.
范明食 《新长征》2006,(8):50-51
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农村劳动力12.5万,富余劳动力达5万人,年新增劳动力1200人左右。自全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以来,通榆县农村劳动力不断摆脱土地束缚,跨地域跨行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有组织地外出创业寻找出路的劳务输出热潮,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取得了年转移剩余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六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人转移到多镇企业。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即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也属兼业性质。因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理论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和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所谈的,也只是笔者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据有关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如此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到城镇去就业显然不可能。同一预测表明,“八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将达到5300万人,还不包括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参考报》刊登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专访文章。蔡昉说,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都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已经从1.5亿~2亿减少到2000万~3000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总量优势趋于下降乃至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不.发展_。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广阔的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是相当长时期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我国_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激海中人一。农业生产实际益要2亿人,其余2.5亿剩余劳精方启龙金进烟亿人J法村进城打工消化2(X:)万一3000万人,大约有r》瞻多紧夜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就业压力相当丸。-”——…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高达40%,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占农村劳动力的30%,另外还有6000-7000万跨地区流动的农村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在二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的40%。农村至少还有一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据有关部门预测,2001-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每年增加630万,如果同期乡镇企业每年能解决500万个就业机会,那么十年累积还将出现1350万劳动力剩余。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收潜力非常有限,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如何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向大城市、小城镇转移还是就地转化都存在制约和困难。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2,(1):32-33
第一,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剩余劳动力过多。我国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被2.4亿农户耕种,户均耕地只有8亩多一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达3.5亿人之多,人均耕地不足6亩,与国外家庭农场相比相差甚远。由于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出现许多“零值劳动力”,过剩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