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题组实施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对于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现象,重点关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偶像崇拜”的比例和方式;(2)“偶像崇拜”的原因和认识;(3)“偶像崇拜”的体验与收获;(4)“偶像崇拜”的周围反应和对应。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追求,是想获取当代中国青少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自身对“偶像崇拜”现象的看法和体认,反思我们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评价或担忧,审视我们对这类言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从而试图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更有战略性的文化建设方案、更符合青少年现实需求的教育办法,来推进我国青少年阶段的人生辅导和素质教育,并同时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时尚消费”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就当今中国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而言,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在于诸如“勤俭节约”这一类曾经被长期弘扬的消费观念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通过上一辈人的要求而影响着当今青少年。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相应的强调生活质量、注重消费档次(如名牌)和重视充分享受的观念,在青少年身上正越来越突出地呈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当然,我们也须谨防某些“富裕病态”的发生、甚至提前发生,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上发生。但是,从调查结果的总体上看,在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上,当今青少年群体身上并没有呈现出非常态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民族需要用理性精神作为支撑,而理性精神又总是与勤勉、发奋、克俭等精神气质紧密相联。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关注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变化这一个具体层面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问题的提出:“网络文化”与青少年●调查与发现:青少年“上网”的基本状况●对“网吧热”及其有关问题的分析●对“网络聊天”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对“网恋”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对“网络游戏”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关于“网络色情文化”问题的探讨●结语与反思:建构“网络文明工程”  相似文献   

4.
对于“韩流”,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本文就是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别样的“韩流”:对韩国青少年中的一些时尚事物、大明星等等有好感,“拿来”一些以装点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少年中的“韩流”现象,其实质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这是一项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留守孩"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经济的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孩"的产生;"留守"经历对孩子的影响呈利弊两端分化趋势,但弊大于利,主要表现为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调查同时显示,"留守"经历会影响亲子关系的稳定,妨碍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留守孩"群体呈扩大化、低龄化的趋势,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应对农村"留守孩"现象的建议及对策,认为"留守孩"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社会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73.04%的受访者认为小圈子主要指秘书、上下级◎75.70%的受访者认为小兄弟是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人◎领导干部有了小嗜好,51.62%的受访者认为不应张扬外露,要谨慎节制  相似文献   

7.
8.
点击“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背景:1979-2001“流行语”的流变●盘点2001:流行语与文化时尚●“校园流行语”的收集与解读●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消费、游戏与语言神话  相似文献   

9.
应正确看待当前青少年“高消费”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高消费”现象是当前成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学生“高消费”忧思录》一文揭示了某些青少年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对青少年“高消费”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与深层思考。下面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1、青少年消费支出高,但不等于青少年追求高消费。据我国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2002年)的调查,0—12岁儿童消费支出均占家庭总收入的24%左右。其中,孩子的服装支出占孩子总消费的12.1%,居第一位。儿童的玩具支出占总消费的4.9%,居第二位。以前,花50元能买一小堆玩具;如今,不少父母望玩具店止步,不…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流行语:源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套最重要的符号体系。它既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明的最好载体。它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也必然地使语言产生相应的演进和流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特定历史时期,这种演进与流变会表现得尤为显著和突出。当前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即青少年流行语的盛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对青少年流行语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已经出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昨天流行的是“潇洒走一回”、“我想有个家”,今天流行的则是“爱你  相似文献   

11.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探究屌丝文化生成与流行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好地了解与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多彩的花季里,青少年就象刚刚盛开的鲜花。在人生的旅途中,他们本应充满幻想和憧憬,就如一轮冉冉上升的太阳,而当我们面对铁窗的少年犯和正在犯罪的一些青少年的实在太年轻的面孔时,心灵就会感到震颤,如果用文字描绘出藏在这些面孔后面的已经被毒化的稚嫩灵魂,我想一定会有许多人跟我一样感到惶恐,并于惶恐中产生出些严肃、庄重而有益的思索来,从而用更大的热情去关注青少年犯罪这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她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面对着她,我感到惊愕,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已经发育成熟的姑娘,才15周岁。她的脸细润白…  相似文献   

13.
爱“星”没商量──当代青少年“追星现象”田丰追星:挡不住的感觉时下,中国歌迷,影迷,球迷……爆棚,兴盛,疯狂,正在引起社会的关注。1992年10月18日,台湾影坛皇后林青霞,应上海台湾城的邀请到沪参加台湾城开业庆典,她刚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便被一群热情的影迷包围。约她来到波特曼酒家预订的套房,房间里已堆满了影迷们送来的信件和礼物。晚上,当她的一行车队至台湾城途中又被近万名影迷拦住,请她签名,请她合影纪念,尽管警察一再劝阻也无法让他们离去。1992年10月31日,香港“四大天王”之一黎明,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黎明来了,北京的歌迷疯了”。从黎明到香格里拉饭店时起,香格里拉就闹起了“地震”,从早到晚,歌迷们就在饭店门外痴痴等待,有甚者竟在瑟瑟寒风中伫立了一夜。31日晚,从黎明进入首都体育馆那刻到演出结束,“黎明,黎明”的呼喊,几乎没有间断,看台上,四、五处亮着“黎明,我爱你”的横幅。许多女孩子手里拿着的签名本在不停地随着黎明的歌声舞动。……那火劲,使首都体育馆成了狂热的海洋。1993年1月19日,大陆摇滚歌星崔健来津演出,他在天津人民体育馆刚一露面,馆内“崔键,哥们儿”的喊声便响成一片,观众席上,穿着绿军装,手  相似文献   

14.
1.研究性质研究“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一项新的较前沿的课题,具有探索性、预测性研究的性质。由于“流行文化现象”带有综合性,因此,应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的原则,在收集资料方面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在重大研究结论提升方面则主要凭借定性研究的方法。“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问卷调查,是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2年4-11月开展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定量研究的主要方式与途径。2.调查内容、对象及其理论假设调查内容主要围绕青少年中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90后”青少年生活中出现了火星文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符号,且在青少年中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通过对该文化新现象进行的调查分析,应理性对待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指导,以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广州市青少年自我保护的现状,同时从一侧面了解《条例》的宣传工作和实施工作的成效。我们于今年3月在广州市部分中学生中进行了青少年自我保护调查。调查工具主要是一份自我作答的问卷。问卷包括被访者的个人、家庭及学校背景资料,他对青少年保护方面的知识,他的自我保护及群体保护方面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也是一种新兴的另类话语表达。作为网民使用的一种时尚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话语表达。通过揭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传播动因、传播要素、传播环节,探究其传播规律,对其进行引导,有利于促进语言系统健康、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一轮新的文化浪潮,引发了所谓的“哈日哈韩”现象,受“哈”时尚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初中至高一、高二这一阶段。可以说,“日韩流”在中国的种种表现虽繁杂,但归根到底均属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范畴。它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实用哲学、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组长:刘可为(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郗杰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副组长:刘德扬(团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刘俊彦(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杨长征(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副编审)成员: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陆玉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哲学博士)潘一禾(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教授)吴烨宇(上海团市委研究室主任、社会学硕士)田方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陈思(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特约研究人员)曾坚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特约研究人员)杨守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广文(中国…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调查问卷与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您的基本状况(略,详见前文“问卷调查技术报告”)A、“偶像崇拜”现象A01.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限选1项)犤1犦有79.4%犤2犦没有4.2%犤3犦可能有,但是没有发现11.1%犤4犦不清楚5.4%A02.如果您的班级中,有属于“追星族”的人,他们大约占多大比例?(限选1项)犤1犦1/10-14.2%犤2犦2/10-7.5%犤3犦3/10-11.6%犤4犦4/10-6.2%犤5犦5/10-9.5%犤6犦6/10-4.5%犤7犦7/10-3.6%犤8犦8/10-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