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三汤道台”——清代著名清官汤斌,为官多年,崇尚简约,两袖清风,他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廉洁自律,居家简朴,一日三餐不离清水豆腐汤,加之他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相似文献   

3.
从郭秀现象谈用人刘新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长。用人亦如此,关键是怎样去用。清朝康熙年间。任江苏吴江县知县的郭秀,贪污纳贿,名声不好,新任巡抚汤斌得知,准备罢他的官,治他的罪。郭秀去见汤斌,说:「我所以贪污受贿,是为了供给前任巡抚需索,满足他的欲望,...  相似文献   

4.
清初顺、康年间,由于最高统治者注重倡廉惩贪,廉吏迭起。汤斌——汤文正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汤斌为官几十年,一直以廉俭自戒自律,老百姓送给他“豆腐汤”的美号,赞颂他为官清廉。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1,(21):79-79
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年又号潜庵,祖籍河南睢县,曾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体恤百姓、兴利除害、清廉自守,被乾隆追谥为“文正”。  相似文献   

6.
悬挂《禁止馈送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一生清廉,他在居官期间,曾撰写《禁止馈送檄》一面,悬挂在衙门之外,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康熙巡视江南时,称赞张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于是这句话遂成了他的绰号。颁发《严禁馈送檄》与张伯行同僚的巡抚于成龙,一贯惩贪倡廉,康熙19年(1680年),他任直隶巡抚时,向下属颁发《严禁馈送檄》。云:“尔今尔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后并行参革,决不宽…  相似文献   

7.
正张伯行(1651年—1725年),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为官二十余年,刚正清廉,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白银四千两),可这数目等同  相似文献   

8.
一钱太守──刘宠。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政绩显著,操守廉政。离任时,会稽几位老人凑了一百钱送他,刘宠不肯接受。后因盛情难却,他只选一钱作为纪念,于是被誉为“一钱太守”。 二不公──范景文。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的美号便传开了。 三汤道台──汤斌。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为政三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于是,他被人家称为“三汤道台”。其意是:为政象豆腐汤那样清,生活象黄连…  相似文献   

9.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10.
贪名者戒     
清朝雍正年间,山西巡抚骆敏以集中当地商贾银两,冒充追缴官员拖欠库银的办法,瞒天过海,骗取了皇上“天下第一巡抚”的御封。不久,事情败露,雍正痛斥曰:“尔等贪名之辈,较贪财小人更令朕可恶”,遂断然斩之。身为一名为官多年的老臣,欺君罔上的后果,骆敏并非不知,然而,名利的诱惑,竟驱使骆敏置性命于不顾,着实可悲可叹。现实生活中,行如骆敏者大有人在。而“制假骗名”则是众多贪名者屡试不爽的“法宝”。他们通过制造虚假政绩,骗取上司信任,进而达到提拔晋升、享受高官厚禄的目的。于是就有了山西运城的“假渗灌”、湖北房…  相似文献   

11.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为官数十载,被康熙皇帝称赞“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张鹏翮。  相似文献   

12.
廉政格言     
于谦字廷益,明洪武年间生于钱塘,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官至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他为官正直无私,保卫北京战役胜利后,朝廷论功行赏,欲加封他为少保。于谦坚辞不受,他说:“京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请赏?”有个将军为讨好他,向皇帝推荐他的儿子为副千户(千户为一所的长官,统兵1120人)。  相似文献   

13.
张佐良 《学习论坛》2006,22(1):63-66
汤斌是康熙朝理学名臣之一。汤斌一生两番为政,由庙堂而巡抚一方,功绩斐然,实得力于理学。其学出于孙奇逢,习姚江而调和朱陆,主敬躬行,实为一代醇儒,在当时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建军 《党课》2014,(24):106-110
翻开历史,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为官之道,可谓彪炳千秋,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张之洞能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为官之首要:忠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惩贪倡廉焦连三,李洲左宗棠,晚清有名的[中兴名臣],一生曾一任巡抚(浙江),三任总督(闽浙、陕甘、西江)后以协办大学士入值军机。左宗棠一生官位显赫,尤以惩贪倡廉著称。左宗棠对为官溥廉者不仅拔重用,还慷慨地以自己的薪俸贴补其生活。他的副手刘典,平...  相似文献   

16.
刘建明 《党课》2011,(6):68-69
《明史·陈寿传》中记载:陈寿,字本仁,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为官40年,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以至于因贫无家可归,晚年只得流离失所,甚至死后也无钱下葬,深为时人所称誉。尤其是他终生遵循为官“三不喜”的信条,更为人们所敬佩。所谓“三不喜”,即: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不喜金钱财物。  相似文献   

17.
<正>北宋诗人欧阳修(1007—1072),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典范,被朱熹评价为“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为政宽简”“心系百姓”“与民同乐”,被世人所称赞。为官:铁面无私金不换天圣年间,朝廷举行科试,  相似文献   

18.
“吏治尤为陕甘第一”的王权李春王权,字心如,甘肃伏羌(今甘谷)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地方百姓兴利除弊,政绩卓著,陕甘总督左宗棠评价日:"伏羌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交治尤为陕甘第一"。18...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