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19事件后,叶利钦颁布命令,禁止俄共的活动,没收共产党财产。年底,苏联解体。俄共在宪法范围内争取成为公开合法的政党。经过不懈的努力,1992年11月宪法法院作出折衷判决:禁止共产党上层组织机构活动是合法的,解散基层组织是违法的,共产党基层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趁打击苏共之机禁止了俄共的活动,由此引发“苏共案”。1992年,俄罗斯宪法法院对“苏共案”做出裁决,俄共解禁。1993年,俄共恢复重建,成为合法政党。自此,俄共以体制内反对派身份开启议会生涯,一度成为国家杜马第一大党,实现了组织复兴。普京上台后,进行政党制改革,加强对议会的控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分化、打压俄共。俄共步入低谷,失去了国家杜马第一大党位置。俄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并逐渐发展定型。在近三届杜马选举中,其得票率波动回升,长期稳居国家杜马第二大党。总体而言,俄共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当局。在有限生存空间内,俄共长期稳居议会第二大党的关键在于自身。在诸多属性中,反对派立场相对不稳定,是影响其得票率的重要变量。俄共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与当局趋同,削弱了其反对派政党底色。应对地缘政治事件的战略风险以及长期存在的自身局限是俄共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人民爱国力量联盟候选人(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第二轮选举中以13个百分点之差败给现任总统叶利钦,俄共再次成为在野党。虽然俄总统选举已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俄共失败的原因仍令人深思。俄共之所以在选举中败北,有其主观的原因,也有其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俄共继去年年底获得议会选举胜利后,为争取总统选举成功努力拼搏。然而,在7月上旬总统第二轮选举中,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以40.31%的得票率败给获得53.82%选票的第一届总统叶利钦。俄共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其前景怎样?值得深思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1995年1月22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以下简称为俄共新党纲),引起了俄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俄共新党纲规定了党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方针,指明了俄共今后的发展方向。新党纲的制定和通过,表明俄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俄共三大以后,俄共以新党纲为指针,积极开展议会斗争、新杜马竞选活动和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俄罗斯的中派议员和右派议员联合起来,发动了针对俄共的一次"杜马风波".这次事件说明,俄共同普京的关系已经恶化,中派政党和右派组织开始联合反共,使俄共面临一次政治危机."杜马风波"后,俄共内部矛盾也进一步扩大,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7.
在俄罗斯联邦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以后,来自俄共的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国家杜马主席,而有着原苏共背景,并在政治立场上接近俄共的斯特罗耶夫接任联邦委员会主席,从而使俄罗斯当前政治格局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由于俄共在1995年12月的杜马选举中获得了相对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其领导人久加诺夫竞选总统的份量,而俄罗斯联邦现任总统叶利钦也不甘示弱,积极调整内外政策,大胆更换政府成员,努力修复自身形象,准备投入竞选争取  相似文献   

8.
1991年8.19事件后叶利钦宣布停止苏共和俄共的一切活动,解散其组织,没收其财产。执政70多年的共产党从俄罗斯政坛上消声匿迹。但是部份共产党员不服叶利钦的禁令,一些人民代表也认为叶利钦的命令不符合宪法。1991年12月有36名俄罗斯人民代表诉诸宪法法院,指控叶氏命令违宪。经过审理宪法法院于1992年11月30日作出裁决,认定停止苏共和俄共的活动是符合宪法的,但禁止以区为单位的基层组织活动是违反宪法的。这实际上为共产党恢复活动开了禁,为此俄共积极筹备重新建党。1993年2月俄共举行第二次(重建和联合)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俄共重建并选出以久加诺夫为中央执委会主席的中央机构。3月俄共正式向司法部登记。俄共恢复活动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生了重建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党内反对派先是另立中央以取代原有中央,后又建立新党,致使俄共“一分为二”。本文分析了俄共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以及俄共今后的发展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共产党自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以来,曾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议会笫一大党,并成为总统选举最有力的竞争者。可是,不多几年,俄共就开始衰落。时至今日,俄共巳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俄共缘何如此大起大落,其间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政党政治生态环境的分析,对俄共缺乏自身正确定位的分析,从深层次解析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普京执政以来,俄共在内外政策和工作重心方面作了新调整,即:对普京从期望到失望;斗争目标从幻想到现实;工作重心从上层转向下层,俄共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现重掌政权、复兴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自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俄国内及国家杜马中的影响急剧下降,其处境急剧恶化。在诸多的原因中,笔者主要就俄国内政策经济形势的变化、俄共自身的缺陷这两个关键因素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俄共(布)经过精心准备,发起了一场驱逐旧知识分子的运动.这场运动是布尔什维克党镇压反对派行动的必然延续,是苏维埃意识形态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布尔什维克党与知识分子正常关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驱逐运动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为主要打击对象,70余名俄罗斯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优秀代表被迫离开祖国,而俄共(布)期望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并没有出现.政治上的不信任和长期的意识形态钳制,制造了苏联特有的"夜间人"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1996年6月16日的俄罗斯第二届总统的选举中。46岁的亚历山大·列别德以原14集团军司令身份参加竞选,在首轮选举中他提出整顿国家秩序、清除贪污腐败,结束车臣战争等深得民心的竞选纲领,出人意料地获得1100多万张选票,占总数的14.52%,紧随现任总统叶利钦和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之后位居第三。投票结果一公布,列别德身价倍增,成为国内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统一俄罗斯”党独占鳌头,俄共遭到严重挫折,自由民主党得票率上升,“祖国”竞选联盟异军突起,“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惨败。杜马选举的结局为普京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争取连任铺平了道路,朝着普京设想的由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以议会多数党为依托的政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居民迁徙在开发新的地区、发展某些地区的生产力与经济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其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联合成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各民族由于受以前的活动历史制约曾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正如俄共(布)第5次代表大会指出的,俄罗斯民族达到了最高的发展水平,而6500万非大俄罗斯族居民中只有乌克兰、自俄罗斯、阿塞拜疆一部分和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在东方寻找苏俄的朋友和支持力量,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俄共(布)目光东移,对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寄托了越来越大的希望,对中国革命新动向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怀有极大的兴趣,先后多次派人以各种身份来到中国,了解革命的情况,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为了加快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两年来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政治变迁。1995年的国家杜马选举,俄共获三分之一的代表数,即157个席位,成为新议会四个党团中的最大的党团。1996年的总统选举经两轮较量,叶利钦以较大优势获得连任。随后俄总统义因严重的心脏病必须  相似文献   

19.
原苏联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自1990年社会制度先后转轨以来,已历经5载。然而,这片地区的政治风向却出人意外地逐渐左移,至1995年末波兰总统大选原共产党人克瓦希涅夫斯基战胜瓦文萨当选和俄罗斯杜马选举俄共遥遥领先为止,左派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拟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施越 《俄罗斯研究》2019,(3):95-122
当今中亚的政治版图,主要由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的民族划界工作所奠定。关于该事件性质及其历史影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民族划界首先具有满足中亚各民族自决诉求、巩固新社会制度的意义;其次,俄共(布)中央同时有着对中亚边疆居民分而治之的考虑,即以塑造民族共和国的方式强化民族间差异,消解宗教传统和"双泛"思潮的历史影响。本文在综合各国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档案研究成果,提出苏联在中亚的民族划界进程可以分为1924-1925年的初次划界和1929年、1936年两次调整。初次划界进程主要由中亚本地各族党员干部提议,并通过反复争论,达成中亚南部划界方案。俄共(布)中央在这一阶段并未对划界进程进行积极干预,所谓"分而治之"的意图在初次划界过程中并无显著表现。但1926年以后,苏联对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三个民族自治单位行政隶属和行政级别的变更,则更多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政治意志。2016年末以来,苏联初期民族划界遗留的费尔干纳盆地飞地问题,在乌、吉、塔三国外交关系升温的背景下出现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