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形象运动,使政府形象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政府形象传播也成了世界性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在吸引外资和遵守贸易规则的要求下,不断地优化政府形象传播,塑造高效、民主、透明的政府形象。应用大众传播是一个国家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策略选择,中西方在应用大众传播存在差异,就在比较中西方政府形象传播策略选择,特别以用大众传播为例,分析中西方的差异,从而获取有益于我国在政府形象传播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雷雨》是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大雷雨》主人公卡捷琳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称她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半个世纪前的10月1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光辉的日子,一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黑暗和贫困,开始走向光明和幸福。这一天,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庄严升起,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对中国形象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有两个:一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二是西方各大媒体如何向世界讲述变化中的中国。调查显示,全世界重大新闻的80%源自西方几家主要媒体,因此,国际上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入世五年来,透过西方媒体语言的变化,折射出了什么样的中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宽民半个世纪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大搏斗中,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不仅扭转了百余年来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隐逸情怀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原因和特定的个人原因: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社会现实,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任真自得、直道而行的率真个性,儒道佛兼修的思想修为,坎坷起伏的官宦生涯。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成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7.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如果不进行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国变成光明的中国。自从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中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启蒙是什么     
李广良 《团结》2011,(4):22-25
当代中国的思想态势又一次引出了所谓"新启蒙"的问题。这至少已经是中国人第三次谈论"新启蒙"的话题了。"启蒙"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在这一本源的意义上,人类的历史就是持续不断的启蒙史,任何一个人类个体的成长史也是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9)
赛珍珠常常以中西方双重文化视角审视笔下的中国女性形象,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中的女性命运。然而从身体空间政治学角度看,她笔下的中国女性是困在"形式上"的中国女性。为了尊重所要表达的作品主题,她无意识地将西方女性或是西方女性主义者的平等自由的一些观念赋予中国女性。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是理想中的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推动下,进步男性运动开始出现,男性气质研究也由此转向支持女性主义之路,致力于反思父权制,推动性别平等。中国男性气质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深受西方男性气质理论的影响。现有研究多以康奈尔多元男性气质理论、本土化阴阳理论和文武理论为基础。已有文献以文化研究为主,重点考察"历史中"、"文本中"或者"被创作"的静态男性形象;仅有少量社会学经验性研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男性。本文通过系统回顾男性气质理论发展脉络,梳理中国男性气质研究文献,总结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政 《瞭望》1984,(32)
斯里兰卡以盛产红茶和宝石闻名于世,素有“印度洋上的明珠”之称。然而,如今更为世人所敬佩的还是以“给盲人以光明”为己任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创始人西尔瓦医生。二十多年来,他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每天把本国人民慷慨捐出的一颗颗眼球从首都科伦坡寄往世界各地,使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重见光明,从而被千百万盲人誉称为“大恩人”。最近,在科伦坡华德街七十五号一座黄色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候,不少同志把近期的"文化热"同五四时期相提并论,似乎现在又面临一场类似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个提法是不符合现实的.近期的"文化热"和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截然不同.首先,"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五四时期争论的焦点,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今天的争论是围绕着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光明中奋进.其次,五四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世的年代,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当时的中国人民正在与帝国主义进行浴血奋战,一些仁人志士在黑暗和痛苦中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由于长期闭关自守,人们还不知道马克思的英名以及震撼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却对当时的中  相似文献   

14.
宣讲这个专题,应着重讲清下面几个问题: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旧中国,许多仁人志士搞“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还有的向西方学习以挽救中国,但都没有使中国走向光明,也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个人话语艰难地从群体话语中脱离出来.作者们自觉摆脱或者消解多少年来规范性的意识形态对作家的支配和制约.小说<花煞>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造出超越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并由此而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物中的西方形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严玫玫 《学理论》2010,(29):198-19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通过分析女人、猫与丈夫这三者的关系,深度解读了当时(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新女性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对我们了解那个特定年代女性的形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一、题记本文仅从理论上对90年代中国大学生理论热潮的发展趋向作一分析探测,旨在提出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为实际中操作性探测提供可做参考的理论线索。一、理论假说:90年代大学生理论热潮发展趋向可以简单表述为:一条主线、两个方向,三个阶段、四个内容、五个特征。即以现代西方学术思潮的接受、传播为主线;从对当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的中国新诗走了自己的三个十年:2 0年代的象征派诗歌在初步接受西方诗艺中不自觉地趋向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则是在完全自觉地探索着“中西汇融”的道路;4 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则从中国传统诗艺中破茧而出,化蛹成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和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历史中少有的大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哲学家更容易倾向于关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尤其是生死问题.而《列子·杨朱篇》与伊壁鸠鲁,一东一西都对生死问题有深刻的探讨,但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20.
周辉  鲍卫国 《学理论》2009,(23):35-36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挟其优势的传播资源占据了强势地位。在西方强势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中国的形象被这些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丑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①。我们要通过网络塑造军队良好的国际形象,除了加强军事对外宣传网站建设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现有的传播资源增强网络传播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