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结构的转型,促进了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以维护公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有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组织,其产生将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影响。本文就此从我国政策制定主体——政府、政策制定、政策客体和政策执行四个方面分析了“第三部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负面影响和改进措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国阶 《理论探索》2007,(1):126-127
公共政策制定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行为,但起主导作用的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本身并不是一个纯净、高度匀质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受政策制定结构、政策制定过程、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把握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复杂性,强化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众参与,才能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合法和有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般的公共政策研究主张以杜会问题作为政策的逻辑起点,本文研究发现,仅仅以社会问题作为政策起点无法解决传统政策范式中的危机,通过对公共政策的问题起点与需要起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公泉需要才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政策的制定应以公众需要为导向。以公众需要作为公共政策的起点,可以有效应对传统公共政策范式中的危机,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搓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绩效,达成相应的目标。在政策研究领域,行为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成为研究政策与绩效两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以公共政策的执行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公共政策执行的客体、公共政策执行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等角度研究行为与环境、行为与绩效、行为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为背景,对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公共政策身份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将我国不同时期的公共政策身份区分为伦理身份、计划身份与团体身份。我国公共政策身份的显性化,主要是源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过于诉诸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并提供一条破除公共政策的强身份障碍可供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管理是对公共政策全过程进行的管理。根据我国实际 ,我国公共政策管理方式应实行几个转变 :转变政策制定方式 ,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转变政策执行方式 ,强化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转变政策的分析评价方式 ,强化政策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非对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或公共决策者所拥有的关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等环节的信息不确定或不充分而难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现象。信息非对称现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为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信息交易的成本约束、信息传递的体制阻碍等,加强政策制定系统的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素质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将有效地治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信息非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失控与反失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失控与反失控探析王玉明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然而,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偏离政策目标的政策失控。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权威性的行动方案。公共政策的...  相似文献   

9.
合理性与合法性是评价公共政策的两个相互联系着的方面,公共政策只有经过它们检验,才能真正体现公共精神与实现公共目的。隐蔽议程中的政策制定却受私利集团的操纵,从而发生了“目标置换”,危及了公共政策的权威甚至于政治的稳定。这一问题必须要通过增强政治及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与开放程度来加以解决。该研究对于中国建立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事关国家兴衰和政治稳定的全局大局。由公共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所决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政治稳定而制定实施的对策措施。没有良好的公共政策,政治稳定是难以实现和缺乏保障的。公共政策是政治稳定的内生变量,是影响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本文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对政治稳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缘于国家悖论,公共政策对政治稳定的作用也是一个悖论,公共政策既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手段和关键,也是人为的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好政策促进政治稳定,不良政策破坏政治稳定。只有通过对公共政策的持续优化,才能维系和促进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1.
加快制定危机型公共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SARS”、“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肆虐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良续发展,同时也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与挑战。现代社会的整合性与关联度越高,突发性的公共危机给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的危害越大。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是一个需要集中整个社会力量全力以赴的复杂过程,而制定及时而有效的公共政策则又是其关键所在。1.对危机型公共政策问题的敏感性有所增强,政策制定速度明显加快。对政策问题保持敏感性并及时作出诊断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效果。在突发性危机中要求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2.
赵建平 《党政论坛》2008,(13):37-39
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进入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指的是社会问题经过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而转变为政策问题,并且正式确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依据政策议程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进入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的形式,可以大致划分为系统议程形式与政府议程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进入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不同通过这两种形式进入政府公共政策决定程序的。如果按照政策诉求主体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存在的政策议程确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外在创始型、政治动员型和内在创始型。其中,外在创始型是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  相似文献   

13.
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价值考量的重要前提是对"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界定.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出现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价值平衡功能的缺位;决策体制中的集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影响等.因此,对政策制定价值基准进行反思将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宇 《理论探讨》2007,(5):161-163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中国在社会转型中的必然。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一连串的社会背景的变迁,从各个层面上呼吁公民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建立在公开讨论协商和公民、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政策制定的民主氛围。对于推进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具体社会背景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从而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党的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的党政关系在政策过程中的折射。因此,分析党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是正确实现党对政府的政治领导,使党的政策指导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一、党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讲,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称之为公共政策,因为公共政策应是能够解决公共事务并对公众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目标与措施,而党的政策只能是对本党党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社会科学"叙事转向"的影响,公共政策叙事研究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的演进历程,发展出了包括叙事式政策框架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政策叙事的基本内涵、微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作用机理等内容,回顾政策叙事研究的沿革脉络,探讨政策叙事研究的缘起、关键议题与核心,发现政策叙事在揭开公共政策过程"迷纱"、推动政策学习、促进政策扩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公共政策叙事研究需要拓展不同政策领域中的研究,深化公共政策中共识性研究,加强政策叙事与政府治理关系的研究,以及推动中国情境下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太胜 《行政论坛》2010,17(5):40-45
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活动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政策参与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呈现四个趋向:公共政策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从个别环节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全程参与。从部分领域的政策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从传统参与方式到多元参与模式的创新。而决定了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外部力量的牵引,更是自身因素的推动,即经济发展和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使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参与愿望不断增强;NGO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推进了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组织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公民政策素质的提高为公民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6,(5):64-69
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缺少一种质问政府深层结构理性批判的传统,公共政策终结试图在政治体系的输出面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在权力结构博弈及适应性学习作用下,我国曾启动过三次集中的公共政策终结运动,短期内促成爆炸式的公共政策消亡,但却暴露出政策主导型管理模式下政策制定的扩张冲动与政策终结的滞后倾向。因此,必须围绕社会治理创新的战略目标,着重终结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单向线性思维、改善公共政策主体品质、弥补程序正义欠缺,以促进国家、市场、社会及公民之间相互包容的共治生态。  相似文献   

19.
钟育三  曾志  胡启繁 《学理论》2009,(31):15-16
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确保社会价值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还比较低,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为之完善提出积极地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揭示了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